我闻唐虞代,乃有巢与由。
逃荣若避垢,洗耳谢九州。
罗山多飞瀑,鸣玉漱清幽。
岩石俨异搆,眷言隐士邱。
坐听尘嚣尽,岂必濯其流。
我来景高风,咫尺不可求。
因思咏沧浪,清浊各自酬。

【注释】

唐虞代:指上古时代,相传是尧舜禹的时代。巢父:传说中的古代隐士。由:传说中避世隐居的渔夫。巢与由:指隐逸之士。

逃荣若避垢(gǒu):逃避富贵如同躲避污垢。

洗耳:洗耳恭听,表示对贤人的敬重。谢:辞别。

罗山多飞瀑:形容罗山山势险峻,瀑布众多。鸣玉:形容水声如玉石撞击般清脆悦耳。漱:漱石。清幽:清静幽雅。

岩石俨异构(yì qù yī jù):岩石形态奇特。俨:端庄严肃。异构:奇特的形状。

眷言:顾盼而语,指对隐居者的赞美。

坐听尘嚣尽:坐下来听尘世的喧嚣都消失了。

岂必濯其流:何必要洗净自己的耳朵。濯:清洗。流:流水。

景高风:指高尚的境界和风范。咫尺不可求:距离虽近但不可企及,比喻高尚境界难以接近。

沧浪:指《庄子·外物》中的渔父,即打鱼为生的人。《沧浪》,也作“沧浪子”,指隐居者。

清浊各自酬:清浊各得其所,各有所报。酬:报答。

【赏析】

这首五律诗,是诗人在游览罗山时有感而发之作。首联点出诗人游览罗山的时间、地点和心境;颔联以历史名人自比,表明了隐逸之心;颈联描绘罗山奇秀的山水之美;尾联则抒发了一种高山仰止的崇高情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的风格。

“我闻唐虞代”,诗人开篇便提及自己游历罗山的历史背景。唐虞代:指上古时代,相传是尧舜禹的时代。巢父:传说中的古代隐士。由:传说中避世隐居的渔夫。“巢与由”二句,诗人以巢父、渔父自比,表达了他们追求高尚生活情趣的志向。逃荣若避垢,意为逃避世俗的荣华富贵如同躲避污垢一样。洗耳谢九州,意为洗耳恭听他的教诲,感谢他的教诲。罗山多飞瀑,鸣玉漱清幽:诗人描绘了罗山山势险峻、瀑布众多的壮丽景色以及岩石奇特、声音清幽的特点。岩上多奇构,下有潜蛟龙(yāo qióng liáo)——岩石形状奇特且下有潜藏的蛟龙,形象地描述了罗山的奇特之处。眷言隐士邱,意谓顾盼间流露出对隐士的敬慕之情。“坐听尘嚣尽”,意思是坐下来听世间的喧嚣都消失殆尽了。岂必濯其流,意为何必要洗净自己的耳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所表现出的超然脱俗之情。

接下来诗人又进一步描述了罗山的秀美风光:“我来景高风,咫尺不可求。”诗人来到罗山后,感受到了这里的高远气度和风韵,虽然距离很近却感觉遥不可及。这一句既是诗人对罗山美景的真实感受,也是他对自己无法真正融入这里的一种无奈感叹。“因思咏沧浪,清浊各自酬。”诗人在这里联想到了《庄子·外物》中的渔父故事,即打鱼为生的人,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自由和快乐。诗人以此典故来表达自己在罗山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安详,同时也暗示了他心中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清浊各自酬”,意为清澈的水和浑浊的水各自得到它们的回报。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示了罗山的自然景观和隐逸文化的魅力,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是一首优秀的五律诗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