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濯濯扬清辉,金风瑟瑟华叶衰。蟋蟀夜深床下啼,起观银汉夜何其。
二十八宿罗参差,为君中夜理桐丝。大弦凄急小弦悲,不能终曲涕交垂。
人生春华能几时,那能离别长如斯。入门各媚当告谁,噭噭鸿雁向南飞,何不游子偕来归。

燕歌行

明月皎洁如冰,秋风萧瑟落叶。蟋蟀在夜晚的床下低声啼叫,我起身观看夜空中的银河,感叹人生的短暂和离别的痛苦。

二十八宿排列有序,为你中夜演奏《桐丝》。大弦凄切小弦悲鸣,不能终曲泪水交加。人生如春花美丽易逝,怎能忍受离别的痛苦如此漫长?

入门时各自奉承讨好何人?鸿雁南飞哀鸣,为什么不与游子一同归来共度此生。

译文:

明月清辉照耀大地,秋风吹动着落叶纷纷飘落。蟋蟀在深夜里在床下低语,我起床去看那银河,感叹生命是如此短暂,离别是如此痛苦。

天上二十八颗星星排成一列,为我中夜演奏《桐丝》的乐曲。大弦声情激昂,小弦声情悲伤,我不能弹奏完这首曲子就流泪了。

人生的春天多么美好而短暂啊!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离别之痛如此长久?

我一进门就得奉承讨好那些大臣,那些鸿雁向南飞翔,我为什么不和这些游子们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离别之情的歌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痛苦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两首写景,第三首转入抒情。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三两首可以视为一组,第一、四两首可以视为一组,前后呼应。从内容上看,第一、二句为一层,第三、四句为一层,中间有“不能终曲”一句作为过渡。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明月濯濯扬清辉,金风瑟瑟华叶衰。”这两句描写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清风徐徐吹过枯黄的树叶。这里通过月光和清风来渲染一种宁静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接下来的两句“蟋蟀夜深床下啼,起观银汉夜何其”,则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一个更加深沉的境地。蟋蟀在夜晚的床下轻声啼叫,让人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蟋蟀在斗,不谋夕”的意境。抬头仰望夜空,银河横卧天际,星星闪烁,令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渺小。这里的“银汉”指的是银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诗人用“夜何其”来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第三部分中,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写道:“二十八宿罗参差,为君中夜理桐丝。”这里的“二十八宿”指的是古代天文学家所观察到的二十八个星座,它们在天空中排列得井井有条。而“为君理桐丝”则是指诗人为君主演奏乐器,即弹琴。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商鞅请秦孝公赏月听琴的故事。商鞅为了劝说秦孝公实行变法,曾请奏乐以娱秦王,结果却因为琴声太凄厉而让秦王发怒。这个故事反映了商鞅的用心良苦与秦孝公的不识货。诗人用这个典故来暗示自己为君主奏乐的行为可能并不明智,反而引起了君王的不满。

诗人写到“大弦凄急小弦悲,不能终曲涕交垂”。这里的“大弦”、“小弦”分别指大弦和小弦,都是弹琴时使用的弓和弦。“不能终曲”则是指弹奏完毕时,泪水已经流了下来,无法继续弹奏下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悲痛,也揭示了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诗人以“人生春华能几时?”和“何不游子偕来归?”来结束全诗。这里的“人生春华”指的是人的一生如同春天一样短暂而美好;“何不游子”则是指为何不与游子们一起回归故乡呢?这两个问题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时间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美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