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识事浅,所志学干禄。
虽误点贤书,不饱侏儒粟。
子当奋修翎,余亦理征轴。
薄技倘一售,还山艺松竹。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送别中流露出对弟的关切和勉励之心。全诗以“送”为线索,从送别的场景写到兄弟二人的志向、前程。前四句写景,后八句抒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

少年识事浅:年轻时对世事认识不深。所志学干禄: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干禄:谋求官职,指求官。

(2)

虽误点贤书:虽然错过了参加科举考试。点:点试;应试,考举人。贤书:指《春秋左氏传》。这里借代贤书或贤能之士。

(3)

不饱侏儒粟:意指没有机会得到做官的机会,得不到俸禄。侏儒粟:古代用粟米来计量俸禄,比喻小官微职,也比喻小钱。

(4)

子当奋修翎:你应当努力振翅高飞。子:代指我弟弟。奋:奋发有为。修翎:展翅高飞,比喻奋发有为。

(5)

余亦理征轴:我也将整理好自己的行装,准备到外地去谋生。理征轴:指整理行装,收拾行李。征轴:行李,行囊。

(6)

薄技倘一售:假如我的一点本领能够被赏识的话,就能够得到一次施展的机会。薄技:微末的技能,泛指才艺。倘:假使。售:被赏识,得重用。

(7)

还山艺松竹:如果有幸得到赏识,我就回乡隐居,种植松树、竹子等植物来陶冶情操。还山:回到故乡。艺:种植,培植。松竹:松树和竹子,常比喻隐士的节操与高洁的品格。

赏析:

此诗为作者送别弟弟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弟的关心和勉励之意。开头二句写景,描绘了弟弟年轻气盛却缺乏经验,志向远大却苦于无门,既想考取功名又害怕耽误学业的矛盾心态。三四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心情,尽管不能同弟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能让他白白错过机会而一生无所作为。五六句进一步抒写诗人的感慨,认为即使弟弟不能考中举人,也应该奋发努力,像燕子一样振翮高飞,而不是安分守己地做一个庸碌无为的官员。七八句则设想了诗人自己的未来生活,他打算整理行装,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外面谋个生计,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最后四句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人的心愿。他认为弟弟应该振作精神,施展才能,一旦有机会,就应抓住不放;否则,就应该回家种园种竹,过着闲适恬淡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