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古傍湖偏,春行更可怜。
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
榻想陈公后,时悲孝献前。
亦知遗像误,瞻拜泪油然。
【注释】
始谒徐祠:第一次去拜祭徐公的祠堂。徐公,指三国魏名将邓艾。《晋书·邓艾传》记载,邓艾率军攻蜀,在阴平险道上大破蜀将姜维,并直捣成都,功成名就,为晋武帝所嘉奖。后因以“邓艾”为颂扬建功立业者的典实。
庙古傍湖偏:庙宇古老而傍着湖边。
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楚国古城上的芳草已经遍布了全城,阳光照耀着这座大厅悬挂在空中。
榻想陈公后:坐在陈寿(字公寿)曾经坐过的地方,想象他后来的生活。
时悲孝献前:时常感叹孝文帝(即元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的不幸。
遗像误:指邓艾被诬杀一事。据《晋书·宣帝纪》,晋武帝曾问邓艾:“君既亡,我今谁与相伐?”邓艾答道:“司马昭必料臣不死,臣死,彼便得志。”于是司马昭派钟会等率军进攻邓艾,并伪造诏书杀害他,邓艾死后,司马昭又谎称邓艾谋反,将他的家族灭尽。
瞻拜泪油然:瞻仰祭拜,不禁涕泪交流,形容悲痛欲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的追忆和纪念。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首次拜祭邓艾祠庙的情景。“庙古傍湖偏”,点明祠堂的古老位置和环境;“春行更可怜”,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眷恋。接着两句,诗人从祠内景物联想到祠外的自然风光,进一步抒写了自己对邓艾功绩的怀念之情。“楚城芳草遍,红日此堂悬”,这两句中,“楚城芳草遍”是实景描写,“红日此堂悬”是虚景联想,把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对邓艾功业的崇敬。以下四句,诗人由缅怀邓艾写到自身感受。“榻想陈公后”,“陈公”,指陈寿,即作者的朋友、同代人;“后”,是说在陈寿之后,这里暗用了晋武帝询问邓艾是否还活着的典故;“时悲孝献前”,孝文帝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皇帝。作者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孝文帝的惋惜和对邓艾的同情。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自己面对遗像时的悲伤心情。“亦知遗像误”,“误”,是误解的意思;“瞻拜泪油然”,意思是看到邓艾像,禁不住涕泪满眶。
诗题中的“谒”,是拜祭的意思;“徐祠”,就是邓艾祠。这是一首怀古咏史之诗。诗人通过拜祭邓艾祠,抒发了对邓艾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