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收殊俗,封疆托此臣。
去披炎岭雾,坐使瘴花春。
獠部知徭赋,夷官学缙绅。
谁期召伯树,蔽芾五溪滨。

【注释】陈左使:即作者的友人,名不详。赴贵州:指赴任贵州。

郡县:州、府、县等地方行政区域。收殊俗:指招抚少数民族。殊俗:特殊的风俗习惯。

托此臣:指将重任寄托于你身上。

去披炎岭雾:指离开时冒着瘴疠(xiàn lì)之雾。披:穿、涉;炎岭:南方炎热的山岭。

坐使:让……得以。瘴花春:指瘴疠之花开得茂盛,春天到来。瘴:南方湿热地带多生的一种植物,可入药,有驱除疟疾的作用。

獠部知徭赋:指对当地少数民族的了解,知道他们按当地的习俗缴纳赋税。獠部:指少数民族中的一类,以骁勇善战著称,是古代南方的部落联盟。徭:古代南方的平民,也泛指百姓。

夷官学缙绅:指当地官员们学习士人的行为举止。夷官: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缙绅:指读书人。

谁期召伯树:指希望像古时召公帮助周武王平殷那样,治理好贵州一带。谁期:期待谁?谁:代词。召伯:周初召公奭,因助周武王平定商族叛乱,被封在西北方边境的岐山之下,后改封于燕。

蔽芾五溪滨:指在贵州境内,树木繁茂,水声潺潺,风景优美的地方。蔽芾: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五溪:指南方五个山区的水流。

【赏析】此诗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当时诗人的朋友陈左使奉元朝朝廷之命,出使西南蛮荒之地贵州,途经南岭(今广东连山、阳山、乳源一带),为送别而作此歌行。

全诗分三段。前四句写诗人对陈左使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中间六句写陈左使即将远行的景况和心情;后八句写诗人对陈左使此行的祝愿。

第一段写诗人对陈左使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郡县收殊俗,封疆托此臣”,起句点题,说明诗人与陈左使分别的原因,即由于陈左使受命出使贵州。次句点明陈左使即将赴任,交代了此次送别的缘由。第三句承上启下,既交代了陈左使人所司职的地方,又暗示了这次离别的地点是南岭地区。“去披炎岭雾,坐使瘴花香”,这两句写陈左使人临走时的情景。他将要走出瘴疠之乡,去往瘴疠弥漫的地方,但那里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坐使”二字,既表明陈左使人的行程不会太长久,又能突出他对贵州这片美丽山川的向往。

第二段写陈左使人临走时的情景。“獠部知徭赋,夷官学缙绅”,这两句写陈左使人即将离开时的目送。“獠部”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徭赋”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税收制度。“夷官”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学缙绅”则暗含着对陈左使人的期望。

第三段写诗人对陈左使人此行的祝愿。“谁期召伯树,蔽芾五溪滨”。这是说诗人希望像召公一样能镇守一方,使南方各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蔽芾”则用“蔽芾甘棠”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对陈左使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但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