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闰冬后,元宵惊蛰边。
软尘欺月散,繁火夺星悬。
车马中原地,笙歌全盛年。
无劳验花烬,难测是皇天。
【注释】
戊寅:年(或月)干支纪年的干支。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闰冬:指农历十二月,即冬季。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二月节令。
软尘:微尘。欺月散:使月亮显得暗淡无光。繁火:繁盛的灯火。夺星悬:把星星都给掩盖住了。
车马中原:指繁华的京城。笙歌:古代乐器名,这里泛指歌舞音乐。全盛年:繁荣昌盛的时代。
皇天:对皇帝的尊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元宵节的描写,通过元宵节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祝愿。
首句“春色闰冬后”,诗人以“春色”点明时节为早春,“闰冬”说明此时正值冬至之后。这两句诗交代了时间背景和气候特点,为后面的景物描写铺垫。
次句“元宵惊蛰边”,诗人将元宵节放在惊蛰节气之后,意在表明元宵节是在春天,而不是冬天,同时暗示了元宵节的到来。
第三句“软尘欺月散”,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诗人用“软尘”来形容元宵夜的夜色,暗指京城中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而“欺月散”则形象地表达了元宵之夜人们欢聚一堂,灯火通明,如同满天繁星一般。
第四句“繁火夺星悬”,“繁火”指的是元宵节夜晚的灯光,而“夺星悬”则是形容这些灯光璀璨夺目,仿佛要把星星都给掩盖住了。这里的“繁火”和“夺星悬”两个词语,既形容了元宵夜的灯火辉煌,也隐喻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繁荣。
接下来一句“车马中原地”,诗人用“中原”指代京都长安,意味着元宵节时,全国各地的车马纷纷来到长安城,庆祝这一盛大节日。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节日的热烈氛围和人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
最后一句“笙歌全盛年”,诗人将全盛时代的盛世景象与元宵节相联系,认为正是在这样的盛世时期,国家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人民才能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这既是对当时社会繁荣景象的赞美,也是对国家未来的祝愿。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深深祝愿。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