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岂无晴夜,天终有散云。
微微透今夕,朗朗至宵分。
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
呼儿暖馀酒,酌罢一鸿闻。

丙戌十六月夜

月岂无晴夜,天终有散云。

微微透今夕,朗朗至宵分。

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

呼儿暖余酒,酌罢一鸿闻。

注释:

  1. 丙戌:指农历六月十七日,也是指月亮十五日的前一天。
  2. 月岂无晴夜:难道没有晴朗的夜晚吗?这是诗人自问自答,表达对月亮的赞美。
  3. 天终有散云:天空中的云朵最终会散去。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4. 微微透今夕:月亮在今晚轻轻透出光来,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里的“微”字用来形容月光的轻柔,而“透”字则描述了月亮的明亮程度。
  5. 朗朗至宵分:月亮明亮如昼,一直到深夜。这里的“朗”字用来形容月光的明亮,而“宵分”则描述了时间的流逝。
  6. 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月亮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池水波纹的形状,草地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这里的“镜展”和“珠明”都是形容月光对景物的映照效果,而“草露文”则是形容草地上露珠的形状和光泽。
  7. 呼儿暖馀酒,酌罢一鸿闻:我招呼儿子把剩下的美酒温上一温,喝完后听到一只鸿雁的声音(比喻远处传来的声音)。这里的“呼儿”和“酌罢”都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的开始和结束;而“鸿闻”则是用鸿雁的叫声来比喻远方传来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丙戌十六月夜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认为月亮无论晴夜还是阴天都有其独特的美。接着,诗人用“微微透今夕,朗朗至宵分”两句来描述月亮在今夜的明亮程度,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温馨感觉。然后,诗人通过“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两句来描绘月光对景物的映照效果,使景色更加生动迷人。最后,诗人以呼唤儿子暖一暖余酒,并听到鸿雁叫声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情感真挚,画面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