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去既远,圣学多荆榛。
嗟哉世儒生,空与糟粕亲。
致主终无术,徒尔荣冠绅。
鄙生怀壮志,愿言契道真。
探讨虽已久,未能涉其津。
值兹圣明世,南宫附跃鳞。
更叨中秘选,陶镕帝泽新。
峨峨同侪士,益友何纷缤。
况复明师在,玄论日夕陈。
敢不坚初服,永以答皇仁。
入海期得珠,岂云徒效颦。

【注释】

孔:指孔子。颜:指颜回。去:指孔子逝世后。荆榛:比喻乱世。嗟哉:叹词,表示惋惜。世儒生:指那些在儒学中钻空子的读书人。徒尔:徒然。荣冠绅:荣耀的官服。鄙生:谦称自己的学生。愿言:愿意说。契道真:追求真理。探讨:研究。涉其津:渡过了学问的大门。值:遇到。圣明世:圣明的时代。南宫附跃鳞:在南宫等待机会。更叨:又承蒙。陶镕:培养陶冶。帝泽新:皇帝的新恩。峨峨:形容人高峻。同侪:同辈的人。益友:更加要好的朋友。况复:何况。玄论:深奥的道理。敢不:怎敢。坚初服:坚定地穿上儒家学说的衣裳。答皇仁:回报皇帝的恩德。入海期得珠,岂云徒效颦:希望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而不是学海无涯苦做井底之蛙。

【赏析】

此诗是作者应制之作,内容为作者对朝廷的颂扬和对自己才能的自夸,表现了他怀有壮志但尚未能大展宏图的无奈心情。

首联两句,写自己远离孔门之后,圣人之道就如荒草荆棘一般,世儒们只是虚谈仁义而不知实践。“孔颜去既远”,孔子、颜回已经逝世,他们所倡导的儒学已远离现实,人们只讲仁义而不讲实际。“圣学多荆榛”意思是圣学被埋没在荆棘之中,没有人来开垦整理,致使儒学日益衰微。“圣学”指的是儒家学说,“荆榛”是指杂草,这里比喻儒学衰微。诗人以“孔颜去既远”来表达自己对于儒学衰微的感慨之情,同时表明自己对儒学的坚守和推崇。

颔联两句,写世人只是空谈仁义,并不真正去实现它。“嗟哉世儒生,空与糟粕亲。”感叹世儒生都是空谈仁义的人,他们对仁义的谈论如同糟粕一般,没有真正的价值。“徒尔荣冠绅”意为这些空谈仁义的人们,只能荣耀于他们的官服之上,却不能真正地去实践仁义。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于世儒生的讽刺之意。

颈联两句,写自己虽然努力探索,但未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途径。“致主终无术,徒尔荣冠绅。”“致主”是指追求真理,“终无术”是指最终未能找到方法,“徒尔荣冠绅”则是指在官场上只能荣耀于官服之上。诗人在这里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真理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反感。

尾联两句,写自己虽然在官场上受到重用,但仍然不能忘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鄙生怀壮志,愿言契道真。”说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心中仍怀有壮志,希望能够追求到真理。“愿言契道真”则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与真正的道理相吻合。诗人通过对这一愿望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描述,展现了他对于儒学的坚守和推崇,对于世儒生的讽刺,以及他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