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
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
往往未终卷,心目已溃乱。置书敛视听,境地甚澄晏。
《易》、《书》、《诗》、《春秋》,辞简义亦焕。緌书言五千,隐约可徐玩。
奈何百家言,磊磊叠几案。绵延比葛藟,根远益缠绊。
遂令矜名士,摹放如习幻。雕刳出葩卉,缀缉呈组纂。
悦目效女美,饫口匪刍豢。推以合身心,宜若霄壤判。
吾欲尽其文,掇取归炉炭。观心胜观书,矹矹坐夜旦。
濯秽来清澄,磨昏出璀璨。绵绵春云舒,炯炯秋月烂。
咏歌成文章,昭倬比云汉。往者予弗及,来者予何惮。
作诗示朋曹,无乃骇童丱。

【注释】

1、学馆:指学校。 2、故书:旧时的书籍。 3、荟(huì) —聚,聚集。 4、泮涣(pàn huàn):形容水波流动的样子,比喻文义流畅。 5、逸:超脱。 6、缕(lǚ) —丝缕,引申为纷繁杂乱。 7、万言:指文章多而杂乱。 8、一理:指文章条理清晰。 9、涣散:指文意不连贯。

10、溃乱:指文章杂乱无章。 11、置:放置。 12、敛视:收住目光。 13、境地:心境或环境。 14、澄晏:平静安宁。 15、《易》、《书》、《诗》:《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尚书》、《诗经》。这里泛指古代典籍。《春秋》:即“春秋”这部编年史。 16、緌(ruí):冠缨下垂的样子,这里借指古代的礼帽,表示尊重。 17、葛藟(guō niǎn):一种蔓生植物,根深叶茂,常缠绕他物。比喻关系密切。 18、矜名士:以博学著称的人。 19、摹放:模仿。 20、雕刳(kū)、缀缉(jì):雕刻和编织。 21、女美:美女。 22、刍豢(chú huàn):喂牲口的饲料,这里比喻浮华不实的事物。 23、霄壤:比喻差别极大。 24、矹(xiāo)矹:同“萧萧”,形容心境宁静。 25、濯秽:清除污秽。 26、云汉:银河。 27、童丱(xuán):儿童的发髻,这里借指少年时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百八十个字,分四联八句,结构整齐匀称,语言简练明快,内容深刻隽永。

第一联“学馆坐无事,故书聊复看”,诗人说自己在学馆中无事可做,便拿起一本书来读。

第二联“披文既荟蕞,寻义亦泮涣”,诗人说,读了这些古书之后,对其中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联“趋前后已逸,顾旧新辄窜”,诗人发现,自己对这些知识已经熟悉到了一定的程度,看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觉得有些陌生了。

第四联“万言虽毕陈,一理竟未贯”,诗人感叹,虽然自己读过这么多的书,但是对书中的很多道理还是没有完全理解透彻。

最后两联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那些博学之士的不同之处,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慨。诗人说自己虽然读过这么多的书,但是对书中的一些道理还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但是对于那些博学之士来说,他们可能比自己更懂得书中的道理,甚至可能会把书中的知识都当作儿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博学者的羡慕之情。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博学者那样博学多才,但是又害怕自己不能达到他们的水平。这种矛盾的心情让诗人感到十分苦恼。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己和博学者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博学者的羡慕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问的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