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单家子,疏巾折节年。
人肝分盗蹠,马革失文渊。
花落又将尽,河清殊未然。
终知不得志,白首作神仙。
【注释】:
壬子: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游长安时所作《上阳台帖》中“白也”二字,为李白所自赞。弄雏轩:指养雏的轩窗,即小亭,是李白在长安任翰林待诏时所居。单家子:指李白。疏巾折节:指自己屈身事权贵。文渊:指文才。终知不得志:知道一生不得志。白首作神仙:指终老山丘,与世无争。《太平御览》引《太公金匮》曰:“文王问太公曰:‘寡人闻之,圣人有百,君子有百,何谓百?’太公曰:‘夫圣人者,明于治国之要,察于人事之变;君子者,达于臣庶之情,顺于万事之理。故圣人之德,配天地;君子之能,备礼乐。”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春,李白初入长安,意气风发,自命不凡。但不久就感到仕途艰难,于是寄情山水,寻访道人,以求解脱。这首诗就是他在长安求仕不得后的感慨之作。
诗前两句说自己自愧出身寒微,屈从权贵。“自愧”,即自嘲之意。“单家子”,指李白自称。“疏巾折节”,言自己屈身事权贵。“人肝分盗跖”,用盗跖比喻自己的心性。盗跖,相传为古代大盗。《庄子·盗跖》:“盗跖闻其名,盗跖闻其声,盗跖闻其行,盗跖闻其言,盗跖闻其仁,盗跖闻其义。”这里诗人以盗跖自喻,表示自己甘愿卑躬屈膝,俯首听命于人。“马革失文渊”,用《左传》中孟献子的话:“乘彼垝垣,以车杜吾门。马革裹尸,以葬乎丘陵。”意思是说,马革裹尸,安葬于山陵,这比活着时被捆绑着去死强得多。“文渊”,指文才,此处指自己的才能不能施展。
第三句写自己对前途的悲观失望。作者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志的。
第四句写对世事的淡漠态度。“终知”两句,表明了自己对名利富贵的看法:知道自己一生都不可能得志,那就只好到山中去修道成仙了。这是全诗的中心意思。诗人在这里表明了他对于荣华富贵的淡泊和追求自由、清静生活的决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