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归何处,楼台久不春。
云疑飞髻女,月是弄珠人。
玉佩捐湘浦,罗衣绝塞尘。
琵琶弹马上,嗟彼去和亲。

注释:

双燕归何处,楼台久不春。

云疑飞髻女,月是弄珠人。

玉佩捐湘浦,罗衣绝塞尘。

琵琶弹马上,嗟彼去和亲。

赏析:
《李六烈妇》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闺怨诗。全诗通过写李六烈妇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她所遭遇的苦难,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

首二句“双燕归何处?楼台久不春。”以问句起,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燕子本是春天的使者,而今双燕归来,却无故地徘徊,不见楼台,更不闻春意,这分明是诗人有感而发。“楼台”句化用了杜牧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这里却用反语,将“楼台”说成是“久不春”,与杜牧诗句中的楼台烟雨中的景色形成对照,更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楼台久不春”既暗指诗人自己的处境,又暗示出朝廷的昏庸无能;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又透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三、四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云”句化用杜甫《佳人》一诗中“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的句子,将“飞髻女”比作美人。“月”句化用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十五泣春风,少年别家时”的句子,将“弄珠人”比作美人。“飞髻女”“弄珠人”都是美女,她们在云间飘忽不定的身影,仿佛是在为这位思夫女子传情达意。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一位思夫女子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最后一句“嗟彼去和亲”则直接点明了题目。“和亲”是指古代为了维护边境和平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诗人在这里用反语,将“和亲”说成是“嗟彼去”,即叹息着去和亲。这一反语既表明了诗人对这种政治手段的否定,又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抒写了思妇之苦。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思妇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将现实生活与历史传说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含义。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