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忽已至,吾生安所归。
荀卿方好学,伯玉未知非。
雨雪双青鬓,春秋一白衣。
无成空老大,何以慰庭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与艺术效果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然后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最后还要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五十忽已至,吾生安所归?”这是诗人在感慨自己年华老去,人生无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荀卿方好学,伯玉未知非。”这是诗人的反问:我为什么不能像荀卿一样好学呢?伯玉又为什么不知是非呢?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羡慕之情。“雨雪双青鬓,春秋一白衣。”这是诗人对自己的形象描绘,通过“双青”与“一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衰老的形象的不满,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叹。“无成空老大,何以慰庭闱。”“庭闱”,是指家庭,诗人借以指代自己的妻子儿女。诗人在感叹自己无所成就,感到前途渺茫时,想到自己的妻儿,想到他们的处境,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愧疚之情,因此说“何以慰庭闱”。“庭闱”是家的象征,这里用得极为精妙传神。

【答案】

译文:

岁月不饶人,转眼间五十岁了,我的一生将何去何从?我应当好学如荀卿,追求学识;伯玉尚且不知是非,我又何必自命不凡。雪白了双鬓,春秋两度白发,岁月蹉跎,一事无成。如今已是垂暮之人,还有什么脸面回家见家人呢?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时作者年逾五旬,宦海浮沉多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于是有感而作。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首句开门见山提出“五十忽已至”,直截了当地点明时不我待的年龄。这既是对现实时间无情的感叹,也是对青春易逝的无奈。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自然会感到惆怅、失落、不安和焦虑,因而发出了“吾生安所归?”的慨叹。这一问,不仅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迷茫,而且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省。

颔联两句为互文,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好学,但伯玉(即孔子弟子颜回)却并不了解他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内涵。这里,诗人以颜回自况,一方面表示对孔子学说的仰慕,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自己才能被埋没的遗憾。这种自谦之语虽出自诗人口,然而其真实感受却是发自内心的,并非虚言。

颈联两句为互文。前一句写自己的容颜,“双青”指双眉,“一白”指须发皆白;后一句写自己的生活境况,“风雨”指飘飞的雪花和连绵的春雨,而“一衣”则是指穿单薄的衣服。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景象人格化,从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凉的图景。“雨雪双青鬓”“春秋一白衣”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又巧妙地映衬出诗人因年迈而憔悴不堪的形象。

尾联两句为互文,意为诗人因年事已高,无法有所作为而感到惭愧。他担心自己的老态和落寞会引起家人的误解和不满。在这里,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家人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关心和牵挂。这种感情虽然有些自私,但却体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责任感。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哲理性的问题: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遭遇了什么挫折,都应该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心”。

全诗构思缜密,意境深远。诗人以时间为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中既有对现实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希望;既有对自己的自责,也有对家人的关爱;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生活的执着。这些都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