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蓬蒿满,栖闲日以贫。
白头含菽母,黄发弄雏人。
趁暖梅先发,宜寒菊未新。
槿花能爱老,树树作深春。

【注释】

半亩蓬蒿满,栖闲日以贫:半亩大的荒地上长满了蓬草。形容人隐居生活清贫。

白头含菽母,黄发弄雏人:白发的老人抱着小娃娃。

趁暖梅先发,宜寒菊未新:趁着天气转暖梅花首先开放,菊花还来不及盛开。

槿花能爱老,树树作深春:槿花(木槿)能够爱抚老人,使得树木都显得生机勃勃。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作。全诗通过写景、抒情和议论,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联“半亩蓬蒿满,栖闲日以贫”,描绘了一幅清寂幽静的画面,诗人身处僻野之中,半亩之地,杂草丛生,与世无争。这两句看似在写自然之景,实则寓含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现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颔联“白头含菽母,黄发弄雏人”,则具体描写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这里用“白头含菽”和“黄发弄雏”来比喻年迈的隐居者,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简朴、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寓了诗人对于岁月无情的感慨与无奈。

颈联“趁暖梅先发,宜寒菊未新”,通过对梅花与菊花的生长习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出隐居者的生活特点。梅花因其早开而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而菊花则因其晚熟而被称为“君子”的象征,代表着高洁的品质。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花卉的生长特点,不仅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美丽,更借以表达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之情。

尾联“槿花能爱老,树树作深春”,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与总结。诗人借用槿花来象征隐居者,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这里,“槿花”不仅是一种植物名称,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象征。同时,通过“树树作深春”这一意象,诗人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与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智慧。它既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寻与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