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春深日,扁舟系柳枝。
莺花西子地,烟雨大夫祠。
白首还游冶,孤城几乱离。
愁来看越绝,泪洒卧薪时。
【注释】
槜李作:即《槜李行》。槜(shè)李:地名,故址在今浙江萧山县西南。行:古诗体裁之一,有歌、行、谣三种体式。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属“歌”体;又可作为“行”体。
扁舟系柳枝:把小船拴在柳树枝上。扁舟,小船。系,栓,缚。
西子地:西施的故乡。西子,西施的别称,这里指越国美女西施。
烟雨大夫祠:指王徽之的别墅。烟雨,迷蒙的细雨,多指春天的雨。王徽之,晋代诗人,字子猷。他游赏过一个别墅,后来别墅的主人去世了,王徽之路过那里时,看到门庭冷落,只有几朵花在雨中凋零,便感叹道:“若有知音识此花者,当以‘广陵散’相赠。”于是写下《答谢中书书》,抒发自己的感慨。后遂以“烟雨”为别墅的美称。
白首还游冶:年老之后,仍去游乐。还,返回,归来;游冶,游乐,游玩。
孤城几乱离: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里,几次发生了战乱。
愁来看越绝:因看越国的历史遗迹而感到忧愁。越绝,泛指越国的史籍、古迹等。
卧薪时:睡觉的时候。卧薪,古人用来比喻刻苦自励,如《荀子·劝学》篇中所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故寒暑不倦,风雨不废,一日百步,莫已为之志也。”
【赏析】
这首乐府诗写游越之事。作者通过追忆游览越王台和王徽之别墅时的情景,抒发自己对越国历史遗迹的无限向往之情。全诗四句七言,每句七个字,韵律整齐划一。第一、二句写游越台,第三、四句写观王徽之别墅遗址。前两句描绘了春日里游人陶醉于美景之中的情状;后两句写出了游人面对越王台遗址时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炼明快,意境深远。
“醉里春深日”,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心情。“醉里”二字透露出诗人与朋友欢聚畅饮的愉快心情;“春深”二字则渲染出一种浓郁的春天气息,使读者仿佛听到了莺啼燕语,闻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气氛。“扁舟系柳枝”,描写了诗人出游的情景。诗人把小船拴在了柳树上,乘船顺流而下,欣赏沿途的风光。“扁舟”、“柳枝”都是水边常见的景物,诗人用它们来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使人感到亲切、舒畅。
“莺花西子地”,描写了诗人观赏越王台遗址的情景。“莺花”二字,既形容了莺声婉转、花儿盛开的美景,又暗示了越王台所在之地的地理位置。因为越王台就在杭州西湖边上,所以后人就把此地称为“莺花地”。西子,即西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位美女,传说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国,就派范蠡带西施到吴国去,结果吴王被迷惑,最终灭亡了越国。这里借指越王台的遗址。
“烟雨大夫祠”,描写了诗人游览王徽之别墅遗址的情景。“烟雨”二字,既表现了雨天的朦胧景象,又暗示了别墅所在之地的环境幽静。王徽之是东晋著名的文人,他曾游览过一座别墅,后来这座别墅的主人去世了,王徽之路过那里时,看到门庭冷落,只有几朵花在雨中凋零,便感慨地写下了《答谢中书书》:“若夫青山之高耸入云霄,则其下必有旷远深长之境;绿水之潺湲奔流,则其旁必有茂林修竹之荫。”这里的“烟雨”便是“绿水”,是“绿水”中的“青山”,“烟雨别墅”便是指那座别墅。
“白首还游冶”,点出了作者游越台、观遗址的原因——年老之时仍然要像年轻时那样游山玩水。“还”字既表现了作者年岁已高,又表现了他对游历越王台、观赏王徽之别墅这一往事的记忆犹新。“游冶”二字既表明了当时作者的心态,也表明了他对越王台和王徽之别墅的怀念之情。
“孤城几乱离”,写越王台和王徽之别墅所处之地曾经发生过战争。“孤城”,指荒凉的城郭,这里指越王台所在之地。“几乱离”,意思是几次发生战乱。“乱离”,原意是指战乱、离散,这里专指战争。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暗含着作者的慨叹之情。
“愁来看越绝”,表现了作者游越王台遗址的惆怅之情。“愁来”二字既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又暗示了作者对越国历史的思考。“越绝”,指历史上的越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愁来看越绝”,就是想通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泪洒卧薪时”,写作者在卧薪之地流泪的情景。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越国历史的深深怀念之情,又表现出作者对越国人民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