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宁无路,言辞拙奈何。
事亲方日短,为道已年多。
竹影宜明月,松身厌女萝。
鹿巾时自著,巢父一相过。

诗句释义:

  1. 乞食宁无路,言辞拙奈何。事亲方日短,为道已年多。
  2. 竹影宜明月,松身厌女萝。鹿巾时自著,巢父一相过。
  3. 这首诗围绕“荒村”展开,以“谷口”“乔木”“石路”“山家”等意象构筑出山野贫居之景,表现出诗人超逸的审美情趣。
  4. “乞食宁无路,言辞拙奈何。事亲方日短,为道已年多。”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在贫困中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他不得不四处乞讨,有时甚至找不到食物,而为了追求道义和理想,他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的言辞虽然拙劣,但这正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
  5. “竹影宜明月,松身厌女萝。”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竹子的影子映衬着明亮的月光,松树的身体被女萝所覆盖,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6. “鹿巾时自著,巢父一相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喜欢穿着鹿皮制成的头巾,时常与隐士们一起饮酒作乐,享受那份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他也曾受到像巢父这样的隐士们的关心和帮助。
  7. “此诗当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是诗人在田舍中收获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五十二岁。”这几句诗提供了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时间。东晋义熙十二年,陶渊明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
  8. “诗人自归田以来,已经度过了十二年的躬耕生活。”这两句诗反映了陶渊明一生的坚守和执着。他放弃了官场的富贵生活,选择在田园中度过自己的余生。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品质,也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9. “其劳作是勤苦的,生活是贫困的,但诗人却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这几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追求。尽管生活在贫困之中,但他依然能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他的诗篇中充满了对自然、亲情、友情的热爱和赞美,这也是他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力量的重要原因。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竹影、松树、月亮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诗人还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诗人还通过对贫困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物质欲望的克制。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