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
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
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
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

【注释】

杜曲:指长安附近的杜陵县。

谒:祭拜。

韦杜潏川滨:指的是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附近,是韦皋、杜如晦的故里。

工部:杜甫曾官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

国史:指《旧唐书》。

二南:《诗》分“风”“雅”两部分,《风》即《国风》,《雅》即《大雅》《小雅》。后来泛指诗歌。

少陵原:杜甫在长安时的住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皇子陂:即渭北少陵原上的池沼,又名少陵池,为唐玄宗所建。

稷契:指远古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贤臣稷和禹。

有经纶:有治国安民的大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6年(上元二年),诗人到长安后所作,时杜甫已逝世12年了。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杜子美先生祠前凭吊,写下此诗。全诗四联,首联写祠堂所在之地;颔联赞颂杜甫的不朽业绩;颈联描绘了祠前景色;尾联抒发对杜甫的仰慕之情。

首联“城南韦杜潏川滨,工部千秋庙貌新。”点出祠堂所在之地,并总括了全篇内容。

“城南韦杜”,指杜甫的墓地所在地——杜陵西南角,也就是他生前居住过的少陵原一带。“韦杜”,这里借指韦、杜两姓,因杜甫的族谱中也有这姓。《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韦为司徒,司空,司空韦为司马,太师杜伯为司空。”所以后人就把这两姓合称为韦杜。而韦杜又与唐代的两个著名人物有关,一个是唐代宗时期的名相韦见素,一个是唐代宗的女婿、宰相韦皋。杜甫的祖坟就在韦皋的故里,因此后人便将杜甫之墓称之为“韦杜”。

“潏川滨”,指杜水之滨,也即杜陵附近地区。“工部”,指杜甫的字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所以后人称其为“杜工部”。

“千秋庙貌新”,指杜甫的祠堂建筑宏伟壮观,历经千年犹存。“千秋”,语出《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说,我自幼清白守节,洁身自好。后世遂用“千秋”比喻岁月长久。“庙貌”,指祠庙的建筑和装饰。“新”,指新建。

颔联“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骚人。”赞美杜甫的杰出贡献,成就永载史册。“一代悲歌”,指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事情,但始终矢志不渝地忧国忧民,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可与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因此人们称他为“屈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是楚国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诗人。“风化”,指风俗教化。“二南”,是周代诗歌中的一种类型,包括《风》和《雅》中的《大雅》《小雅》部分。这里的“二南”特指南方的文化,也即诗歌文化。“骚人”,指屈原。《离骚》是屈原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人们称他为“骚人”。“有经纶”,指有政治才能,治理百姓。

颈联“少陵原上花含日,皇子陂前鸟弄春。”描写祠前的景色。“少陵原”,在长安城东,杜甫曾在这里筑草堂居住过。“花含日”,指花朵开放着阳光。杜甫有《登兖州城楼寄杜二拾遗》诗云:“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花含日”暗指当时正是春天,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皇子陂”,在长安城外,为唐玄宗皇帝李隆基所建,以纪念其父唐高祖李渊。“鸟弄春”,指小鸟在池塘边嬉戏。“皇子陂前”,即在皇子陂前观看鸟儿嬉戏,观赏春天景色。“鸟弄春”,也暗指当时的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尾联“稷契平生空自许,谁知词客有经纶。”表达自己的感慨。“稷”,指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相传为黄帝的儿子,后被帝尧封为农官;“契”,指商代开国功臣商汤的大臣契。两人都是上古时期的贤臣。“平生”,指一生。“词客”,指诗人。“经纶”,指治理国家大事。“谁知”,反诘句,意为“哪里知道”。

整首诗从祠堂所在的地理环境入手,然后由远到近,依次写了祠堂的历史沿革、祠堂建筑的壮丽以及祠前的自然景观,最后表达了诗人对于杜甫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感情深沉、含蓄典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