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旧有伯鸾居,四百飞桥尽不如。
泉石谁令高士在,莺花自是美人馀。
舂声只可闻皋氏,箫曲那能到阖庐。
吴下繇来多侠烈,我行端不为鲈鱼。
《吴门春日作·桥西旧有伯鸾居》是明代诗人屈大均所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赏析:
首句:“桥西旧有伯鸾居,四百飞桥尽不如。”
翻译:桥西曾经有一位名叫伯鸾的高士居住过,但现在那些四百座飞桥已经显得不那么出众了。
赏析:这句话通过与过去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暗示着高士的消逝和美景的易逝。次句:“泉石谁令高士在?”
翻译:是谁让高士选择在泉石之间隐居?
赏析:此句提出了一个疑问,高士为何会选择在自然的环境中隐居,这既反映了诗人对高士生活方式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第三句:“莺花自是美人馀。”
翻译:莺歌花舞自然是美女们的乐趣。
赏析:这里的“美人馀”可能意味着这些美景只是暂时的,或者是相对于其他更有价值的事物而言的。它强调了美的短暂性和相对性。尾句:“舂声只可闻皋氏,箫曲那能到阖庐。”
翻译:只能听到皋氏那里传来的舂声,而那美妙的箫声却无法传到阖庐(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宫殿)中去。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高雅艺术形式的珍视,同时也暗示了它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忽视或遗忘。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个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以及对高雅艺术的推崇。屈大均通过对古代高士和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