毵娑垂柳拂精庐,有客阊门此隐居。
张翰未耽千里菜,专诸方炙太湖鱼。
春光本自耶溪至,明月长疑玉貌馀。
吴俗繇来能用剑,凭君淬出一芙蕖。

诗句:

  1. 第一句:毵娑垂柳拂精庐,有客阊门此隐居。
  • 解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垂柳轻拂的静谧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居者的赞赏之情,以及对他们高洁生活的向往。
  1. 第二句:张翰未耽千里菜,专诸方炙太湖鱼。
  • 解析:这句诗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张翰的故事代表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专诸的故事则展示了对美食的追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1. 第三句:春光本自耶溪至,明月长疑玉貌余。
  • 解析:这句诗通过春天、月光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美好的意境,同时“长疑”二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位隐居者与世无争生活状态的认同和感慨。
  1. 第四句:吴俗繇来能用剑,凭君淬出一芙蕖。
  • 解析:这句诗以吴地特有的剑术文化为背景,鼓励隐居者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同时,“一芙蕖”暗指荷花,象征着清廉高洁的品质。
  1. 第五句: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诗人,与陈恭尹 、梁佩兰 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 ”的美称。
  • 解析:这一部分介绍了诗人屈大均的生平和成就,为理解诗歌的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诗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是一位勇敢的反清人物。他晚年出家为僧,晚年仍不改儒服,表现出其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译文:

屈大均在这首诗中赞美了一位居住在阊门(今苏州)的隐居者。首句描绘了隐居者的住所周围垂柳环绕的美丽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引入两位历史人物:张翰和专诸。张翰因不愿离开故乡洛阳而辞官归隐,成为著名的“莼鲈之思”;而专诸则因善于用刀著称于世。这两个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看法。

第二句通过张翰和专诸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隐居者对于名利超然的态度。第三句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美景和月光照耀下的倩影,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最后一句则从文化角度出发,提到吴地的武术传统,鼓励隐居者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技艺,同时也提醒他们保持清廉高洁的品格。

赏析: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隐居者及其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历史的典故,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运用得当,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形容了边塞的荒凉,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隐居生活,还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