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吹雨散阴寒,多少莺花不忍看。
地有三渠知太液,天留双阙作长安。
黄羊处处衔桃叶,白鹭朝朝傍竹竿。
欲住秦淮偏未得,高堂千里念游盘。

诗句:江风吹雨散阴寒,多少莺花不忍看;地有三渠知太液,天留双阙作长安

  1.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他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曾与魏耕等人参与反清活动,后来出家为僧,晚年仍改儒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他归隐或隐居期间所作。

  2. 诗词原文
    江风吹雨散阴寒,
    多少莺花不忍看。
    地有三渠知太液,
    天留双阙作长安。

  3. 诗意解读

  • “江风吹雨散阴寒”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的场景,天气阴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故。这里的“阴寒”不仅是气候的寒冷,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忧郁与不安。风雨交加的景象增强了这种情绪的强度,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 “多少莺花不忍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的惋惜与无奈。这里的“莺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是诗人眼中的美景,而“不忍看”则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失落感。
  • “地有三渠知太液,天留双阙作长安”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三渠”指的就是南京城的三条护城河,而“太液池”则是古代皇家园林的一部分,象征着帝王的权威与富贵。诗人在这里赞美了南京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 赏析
  •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对比与排比手法,通过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南京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
  1. 关键词注释
  • 芝华采采未疗饥:芝华即灵芝,采采表示众多,未疗饥表示未能解除饥饿之苦,这里可能比喻诗人虽然才华横溢却难以得到重用。
  • 南国飘零事事非:南国可能指的是南方,飘零表示四处漂泊不定,事事非表示每件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漂泊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无奈。
  • 烟雨又将春色去:烟雨形容细雨蒙蒙的景象,春色去表示春天的气息即将消逝,这里可能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无常。
  • 林泉那得白云归:林泉指山林泉水,白云归表示白云回到了它的本处,这里可能比喻诗人心中的自由与宁静。
  • 萧疏素发惭金镜:萧疏表示稀疏、不整齐,金镜表示金色的镜子,这里可能比喻诗人已经白发苍苍但仍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理想和追求。
  • 寂寞青溪吊玉衣:寂寞表示孤独、冷清,青溪可能指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吊玉衣表示穿着玉制的衣饰,这里可能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生活的态度。
  • 贫贱每忧知己厌:贫贱表示贫穷卑贱的处境,知己厌表示朋友不再理解自己,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在贫困时期感到孤立无援的痛苦。
  • 踟蹰人外对斜晖:踟蹰表示犹豫、徘徊的样子,人外表示独自一人,对斜晖表示对着夕阳发呆,这里可能描绘了一种孤独而又无奈的心境。

《秣陵感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京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状,并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