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
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
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
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

【注释】

秣陵:即建康,今南京。芝华采采:芝花朵朵鲜艳。芝,灵芝,这里比喻高官显贵。采采,形容繁盛貌。未疗饥:没有解决饥饿问题。南国飘零:在南方辗转漂泊。事事非:每件事情都不顺心。烟雨:烟霭迷蒙的云气,雨雾。春色去:春天景色已消逝。林泉:山林泉水,指隐逸生活。那得白云归:怎么能回到山中?萧疏:萧条、清瘦的样子。惭愧:自谦之词。金镜:指铜镜,借以喻指自己的容颜。青溪:青山绿水之间的小溪。吊玉衣:悼念死者的祭服,这里指悼念死去的友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秣陵时所作。《唐诗别裁》评曰:“此诗为客中伤逝之作,语语从肺腑出,不假雕琢。”(见《唐诗别裁》)诗人由眼前之景生发出对故人生死离合的种种感慨,抒发了羁旅他乡的孤寂之情与对知音朋友的思念之情。全诗情深意长,凄婉动人。

首联“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点明题旨,写自己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感到饥不得食,到处流浪无定。“芝华采采”,指灵芝草的花,这里比喻自己虽位高权重,但却未能解决百姓的饥荒问题。一个“未”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失望。“南国飘零”,既指自己四处奔波的艰辛,也暗示着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命运的不幸。“事事非”,表明了作者对于所处环境的不满和愤懑。

颔联“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则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景象。“烟雨”二字不仅描绘了天气之阴暗,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又将春色去”意味着春天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林泉”,在这里指的是隐居生活的场所,象征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哪能白云归”,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破灭的悲痛和无奈。

颈联“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忧愁。“萧疏素发”指的是头发变得稀疏而苍白,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惭金镜”,表示自己无法像年轻时那样保持青春的光彩和活力。“寂寞青溪吊玉衣”,意味着自己在孤独的环境中怀念逝去的朋友,感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尾联“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贫贱”指的是贫穷和卑贱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处境。“每忧知己厌”表示担心朋友对自己的误解或疏远。“踟蹰人外对斜晖”,意味着自己只能在孤独中徘徊,面对着夕阳独自沉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