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篇篇是楚辞,湘累之后汝为师。
鸟栖岂写亡吴怨,猿啸惟传幸蜀悲。
烟水苍茫投赋地,霜林寂历礼魂时。
重华一别无消息,终古龙鱼恨在兹。
【注释】
乐府:即汉乐府。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的文学总称,主要搜集民间歌谣、乐曲等,供统治者演唱。楚辞:指战国时期屈原等人所作的《楚辞》。湘累:《楚辞·九辩》中的篇名。这里指屈原。师:导师,引路人。吴:指吴国。猿啸惟传幸蜀悲:只有猿猴的哀啸声能传达出作者幸蜀的心情。幸蜀:作者在唐玄宗时曾随同去蜀地(四川一带)。投赋地:作者被贬后流寓的地方。赋:古代一种文体,多描写景物,抒写情志。霜林:秋天的树木。礼魂:古人对死者表示哀悼的一种仪式,用酒食祭奠亡灵。终古:永远,永久。龙鱼恨:指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作于唐肃宗乾元初年(758)作者流放黔中途中,当时他已年逾七十。诗的前四句是说,乐府里的诗歌很多都是楚辞体的作品,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后来他的弟子贾谊也是以楚辞体写成了《吊屈原赋》,因此后人常把屈原称为“湘累”。但到了唐代,又有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人也写了一些以楚辞体写成的诗歌,所以人们又称他们为“湘累”或“楚辞体”。诗人自己虽然不能像屈原那样写出不朽之作,但作为屈原的后人,仍不免要为楚国的命运而忧伤叹息。
五、六句是说,自己流寓到湘水一带,看到江水渺茫,山林苍翠,不禁想起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的“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意思是早晨我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了湘水边的一个小岛。可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那些猿猴的叫声来表达我对楚国的哀叹了。“猿啸惟传幸蜀悲”,是说只有猿猴的哀叫声能传出作者幸蜀的悲伤心情。“幸”字表明了作者的心境,既庆幸自己能离开故乡,又被贬往遥远的四川。
“烟水苍茫投赋地,霜林寂历礼魂时”两句,是说自己来到投文赋诗之地的湘水边上,看到一片苍茫的水色和树林上的霜花,想到自己在这里举行葬礼的时候,一定有许多朋友来参加,并为之送行。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感慨。
“重华一别无消息”,这是说自从屈原去世以后,再也没有听到过有关他的信息了。屈原是楚国人,楚国人称国君为重华。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从屈原逝世以来,就没有再听到过他的任何消息。最后两句是说,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对楚国人民和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永世难忘的。“龙鱼恨在兹”,是指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龙”指的是蛟龙,相传屈原死后化为黄龙。“鱼”指的是鲤鱼,传说屈原死后化为鲤化鱼。“恨”是遗憾、哀痛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屈原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很长时间了,但人们对他的哀思却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