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鞠武总谋臣,计失须臾欲劫秦。
岂有精灵归匕首,空令哀怨断龙唇。
萧萧风起冲冠发,飒飒云吹首路尘。
自此悲歌燕市绝,屠沽无复报恩人。

读荆轲传作六首(其三)

诗句:

  • 读书击剑未蹉跎,儒雅偏于慷慨多。
  •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
  • 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
  •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

译文:
在《读荆轲传作六首》中,第三首诗描述了荆轲的故事。他虽然读书、击剑,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或剑客,而是有着更宏大的志向。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他看到燕国被秦国侵略时,他心中充满了愤慨和不平。他决定采取行动来保卫国家,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荆轲的形象,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坚定。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剑术,还深谙兵法,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对付敌人。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让他无法忍受祖国受辱。因此,他选择了以死来捍卫祖国的利益,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令人敬佩。诗中的“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这句话表达了对荆轲的评价,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读荆轲传作六首》中的第三首诗描绘了荆轲的英勇形象和崇高品质,展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首诗不仅是对荆轲一生的回顾,也是对他精神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