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击剑未蹉跎,儒雅偏于慷慨多。
岂有先生非乐毅,何曾太子识荆轲。
燕风已起离骚赋,楚调如追易水歌。
壮士至今犹发指,寇雠长枕报秦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共六首,分别以“读书击剑未蹉跎”为题。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读书击剑未蹉跎:读书和剑术都没有耽误时间。
  2. 儒雅偏于慷慨多:儒家的学问偏重于文雅,而慷慨激昂的气质则更为突出。
  3. 岂有先生非乐毅:难道有谁可以被称为像乐毅那样的人?
  4. 何曾太子识荆轲:又怎能有人能与太子刘盈(即汉景帝的太子)相比,认识荆轲这样的刺客呢?
  5. 燕风已起离骚赋:战国时期燕国的风气已经开始兴盛,如同《离骚》这样的作品已经出现。
  6. 楚调如追易水歌:楚国的音乐风格就像追寻易水边的歌曲一样,充满了悲壮和激昂。
  7. 壮士至今犹发指:那些勇敢的壮士们至今仍然会因为秦国的暴政而愤然发指。
  8. 寇雠长枕报秦戈:那些被侵略的百姓们常常长时间地枕着秦朝的兵器入睡,表达他们对秦朝的仇恨。

注释:

  1. 读书:指学习儒家经典。
  2. 击剑:指学习武艺。
  3. 儒雅:指儒家文化中的文雅气质。
  4. 慷慨:指豪放激昂的性格。
  5. 乐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与齐国将领田单合谋破齐,收复失地。
  6. 太子:指汉朝皇帝刘盈,即汉景帝。
  7. 燕风:指战国时期的燕国文化风气。
  8. 楚调:指楚国的音乐风格。
  9. 寇雠:指敌人或敌人之国。
  10. 长枕:指长时间地躺着。
  11. 报秦戈:指为报复秦国而进行的斗争。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赞美,以及对慷慨激昂个性的推崇。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通过对比古代的燕国风气和楚国音乐风格,以及描绘那些为国复仇的勇士们,表达了对正义和英勇精神的赞美。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风格和深邃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