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要害是阳方,往日旌旗夹道旁。
宁武将军能报国,云中壮士不勤王。
秦城北走阴山尽,晋水东穿紫塞长。
晾马台前多返照,行人怅望欲沾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名为《送柴侍御》。诗中描述了阳方口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物,以及诗人对此的感怀。

诗句:

  1. 阳方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境内。历史上有多次军事行动发生在此地。
  2. 三关要害是阳方:阳方口是古代中国西北边防的重要关口,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3. 往日旌旗夹道旁:指昔日这里曾有大量的军队驻扎,旌旗飘扬,道路两旁。
  4. 宁武将军能报国:宁武将军,即唐代名将郭子仪(715-780),他曾多次率军抵御外敌,保卫国家。
  5. 云中壮士不勤王:云中,即今内蒙古中部一带。云中壮士,指唐代名将哥舒翰(719-756)。他也曾参与过对吐蕃的作战,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6. 秦城北走阴山尽,晋水东穿紫塞长:描述了古代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阴山、紫塞等都是当时的重要地理标志。
  7. 晾马台前多返照:晾马台,位于陕西咸阳,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8. 行人怅望欲沾裳:行人,指的是旅行的人。惆怅,形容心情低落或失落。欲沾裳,形容衣服湿润的样子,比喻心情悲伤到了极点。

译文:
在阳方口这个地方,有三重关卡至关重要。以前这里曾有大量军队驻守,旗帜飘扬,道路两旁都能看到。宁武将军曾经为国家效力,英勇善战。云中壮士也曾经在这里保卫国家。北方的山脉和河流,如阴山和晋水,都是古代的重要地理标志。在晾马台前,可以看到夕阳西下时的景色,令人感到惆怅。旅行的人常常因心情低落而流泪湿透衣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阳方口的地理位置、历史人物以及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战争胜负的关注和忧虑。诗人通过对比宁武将军和云中壮士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的精神。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和不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