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多年作隐沦,不须东海更逃秦。
英雄自古元无主,华夏而今岂有人。
憔悴空教渔父笑,佯狂合与酒徒亲。
沧浪清绝无缨濯,散发风前重怆神。
【注释】
感事:有感慨之意。隐沦:隐居。东海:古郡名,今江苏东海一带。秦:指秦代,这里用典指汉朝的秦朝。渔父:指隐士、退居林泉的人,这里泛指隐士。佯狂:假装狂放。沧浪:指沧浪亭,在杭州。缨濯:洗去帽子上的缨。散发风前重怆神:意谓披散头发,面对春风,令人悲愤交集。
【译文】
我多年在市井中隐退,不必要像东海之滨那样逃往秦地。
英雄自古就无人主宰,如今华夏难道还有人?
憔悴到只能使渔夫笑我,装疯卖傻却与酒徒亲热。
沧浪亭水清无波,没有帽缨可洗,披散发髻站在风前,令人悲愤而心惊。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末年,诗人目睹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对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诗中运用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现了作者的豪放气概。
首联“市井多年作隐沦,不须东海更逃秦。”表明自己长期隐退于市井之中,用不着像东海之滨那样逃往秦地。这里的“东海”是借指当时的南宋政权,“逃秦”则是指逃避现实,不愿与南宋朝廷同流合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反对妥协投降,主张抗战到底。
颔联“英雄自古元无主,华夏而今岂有人?”进一步揭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人,而如今华夏大地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这既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也流露出他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颈联“憔悴空教渔父笑,佯狂合与酒徒亲。”则是诗人对自己遭遇的自嘲。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受挫折,但却能像渔夫一样安贫乐道,也能像酒徒一样放纵自得。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尾联“沧浪清绝无缨濯,散发风前重怆神。”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就像沧浪亭里的一叶扁舟,虽然清流不断,但却没有机会洗涤自己的帽子缨,只能披散头发面对风前,让人感到悲愤交集。这一联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它不仅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