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下肥过滩上鱼,罨中泼剌诉流初。
冰鳞触损烹无及,玉箸殷勤食有馀。
三月乱随西水下,九江争向北山渔。
嘉名更得三来好,为惜膏流作网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甘滩鲥鱼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渔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滩下肥过滩上鱼,罨中泼剌诉流初。
    译文:滩下的鱼肉比滩上的还要鲜美,罨(yǎn)中的鲥鱼被水花激起,仿佛是在诉说着水流的初起。

  2. 冰鳞触损烹无及,玉箸殷勤食有馀。
    译文:冰冷的鱼肉触伤了烹饪者的手,但是美味的鲥鱼让人吃得津津有味,不够吃。

  3. 三月乱随西水下,九江争向北山渔。
    译文:三月里,鲥鱼随着西江的水漂流向下,九江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北山捕鱼。

  4. 嘉名更得三来好,为惜膏流作网疏。
    译文:美好的名声传颂四方,为了不让美味的鲥鱼流失,人们努力地制作渔网。

注释:
席:古代宴会用的席子。
赋得:指在席上吟咏诗词。
甘滩: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一带,以出产鲥鱼闻名。
限字:这里指“鲥”(shēn),是古代一种珍贵的鱼类。
罨(yǎn):覆盖在鱼身上的竹叶或草叶。
泼剌(pō là):形容水面上泛起的水花。
冰鳞:即冰下的鱼,因为鱼身附着一层薄薄的冰。
玉箸:筷子的美称,这里用来形容鲥鱼的细腻口感。
嘉名:美好的名字,这里指鲥鱼的名字。
三来:多次,多次流传。
作网疏:制作渔网稀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甘滩鲥鱼之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甘滩鲥鱼的描述,展现了渔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他们对美食的追求和珍惜。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