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近湘湖多紫莼,季鹰闻已作逋臣。
能争西子为乡里,莫继夷光作土神。
弟子偏多才藻女,先生故是滑稽人。
若兰妒绝阳台去,老蚌无珠泪满巾。

寄怀毛翰林大可

家近湘湖多紫莼,季鹰闻已作逋臣。

能争西子为乡里,莫继夷光作土神。

弟子偏多才藻女,先生故是滑稽人。

若兰妒绝阳台去,老蚌无珠泪满巾。

赏析:

《寄怀毛翰林大可》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与毛翰林之间的友谊和对毛翰林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首句“家近湘湖多紫莼”,描绘了毛翰林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暗示了毛翰林的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紫莼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生长在湖边、河边等水域附近,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而“多紫莼”则表明毛翰林生活的环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与他的人格特质相符合。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毛翰林生活环境的喜爱和欣赏。

“季鹰闻已作逋臣”,引用了季鹰的故事,季鹰是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他曾经听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隐士。这里的“逋臣”指的是逃避世俗纷争的人,而“季鹰”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隐士。通过这个典故,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毛翰林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能争西子为乡里”,运用了西施的美丽形象来比喻毛翰林。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美貌足以让一个国家为之倾倒。这里用西施来比喻毛翰林,表明毛翰林在作者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美丽和才华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赞叹。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毛翰林的敬仰和赞赏。

“莫继夷光作土神”,“季鹰闻已作逋臣”,“能争西子为乡里”,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毛翰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作者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可以看出他对毛翰林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寄怀毛翰林大可》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毛翰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遗憾。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大均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诗歌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