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加徐孺动南州,政暇还同烟水游。
鸾鹤只知能啸咏,一声寒作碧天秋。

【注释】仲秋:农历八月,秋季的开始;五日:即初五。客:作客人讲。端州:即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古称端州;承太守王公:指王元之。承:接受或承接。太守:古代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王公:指王元之。招同诸公游七星岩:指王元之邀请他与各位宾客游览七星岩(在广东肇庆)。七星岩:在肇庆北郊,有七座山峰,故名。分赋得秋字:分题赋诗,以“秋”字为题。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应王元之之邀,在肇庆七星岩游玩时所作的。

首联说,因为徐光启受到重用、南来任端州知府,所以当地的官员都十分高兴。他们闲暇无事的时候,就一起在烟水之间游乐。“礼加徐孺动南州”,这里用徐孺子故事,点出诗人受召的背景。徐孺子,名稚,东汉末年庐江皖县人,字孺子。少学百家之语,年二十,遂专精儒学。后隐居于南昌郡豫章县(今江西南昌),不受官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南昌郡太守陈蕃派督邮带公文前往召请徐稚到郡中任职。徐稚不愿屈事权贵,于是在豫章山中日夜弹琴长啸。有人对他说:“您为什么不接受陈蕃的邀请?”徐稚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访隐士,隐士也不去朝拜贤明的君主。如今陈蕃虽然征聘我为官,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久,陈蕃被诛杀,徐稚避居豫章城旁的东湖,后来隐居于庐山下。“政暇还同烟水游”,说明诗人此时心情舒畅。这里的“政暇”,是指政事之余。“同烟水游”指的是泛舟江湖。这两句诗既写诗人受召而出游的心情,又写出了当时文人墨客乐于游山玩水的情怀。

颔联说,那些鸾鹤鸟儿只知道能鸣叫和飞翔,它们只知高歌低吟,一声清唳,寒气便顿时袭来,秋天的气息也就随之而至了。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岭南秋景的景色特征。“只知”,意为只知道,只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寒作”二字,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秋意的浓厚。“秋”字,既是实指秋天,又是虚指“七星岩”中的秋色秋景。“一声”二字,将鸣声写得极为动听。“寒作”,则将声音与气温联系起来,使全句显得新颖活泼。

尾联说,既然已经来到了七星岩,就应该赋诗一首,把这种美景佳景尽情地歌颂一番。“分赋”二字,表明这次游玩的诗兴很浓,大家兴致很高,愿意把所见所闻都写成诗赋下来。“得秋字”三字,则是题目。“得”字,是得到、领会之意。“秋”字,则是实指秋天,也可以说是借指“秋景”。

【译文】

徐光启因重用而来到端州任知府,当地官员都很快乐,他们闲散无事的时候就一起去游览山水。

只有鸾鹤才懂得鸣叫和飞翔,一声清唳,寒气便顿时袭来,秋天的气息也就随之而至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