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何飕飕,黄云千里愁。
日月争驱驰,民生谁获休。
置酒华阳馆,五鼎烹肥牛。
太子捧金卮,美人弹箜篌。
数石不得醉,悲歌恨仇雠。
歌舞欢未终,将军刎其头。
惊风起燕台,滹沱咽不流。
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
白刃若春风,功名非所求。

【赏析】

此诗是一首乐府诗,内容为作者赴任途中途经涿州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体,以悲壮的气势和深沉的感慨,反映了封建时代的黑暗现实,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腐化的本性。

首句“树木何飕飕”。树木萧萧风声,用拟人手法,形容树叶瑟瑟作响,仿佛在哀鸣,形象地表现了秋风凛冽的景象。诗人用“何”字领起下文,使读者感到一种凄冷之感。“黄云千里愁”,黄云滚滚,千里茫茫一片愁色。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接着“日月争驱驰”,诗人将天上的日月也拟人化了,它们昼夜不停地运行,竞相向前,这里比喻了统治者们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

接下来四句,“置酒华阳馆,五鼎烹肥牛”,诗人来到华阳馆,大摆筵席,五鼎烹煮肥牛。“五鼎”指盛大的宴会,“烹肥牛”指宴饮丰盛。这两句描绘了豪华的宴席场面:美酒佳肴,盛宴高宾。但“五鼎烹肥牛”与“日月争驱驰”一样,都只是虚设,诗人在这里用反衬法,把这种奢侈豪华的生活与人民的疾苦相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太子捧金卮”,太子手捧金酒杯;美人弹箜篌,美丽的女子弹奏着箜篌,这是极尽铺张之能事。但“美人弹箜篌”也不过是虚写,诗人在这里同样用反衬法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数石不得醉,悲歌恨仇雠。”诗人饮酒赋诗,借以抒发内心的悲愤。他举杯痛饮,但喝了几斗酒还是不能解忧消愁,于是悲歌长叹,怨恨朝廷。“仇雠”指敌人,仇雠就是仇敌,仇人。诗人通过饮酒作歌,发泄胸中的郁积不平之气。“歌舞欢未终,将军刎其头。”诗人继续描写宴会上的热闹气氛,歌舞奏乐,欢乐未尽,突然有人拔出剑来,将军自刎身亡。这一情节与前面的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歌舞欢未终”,可见宴会上欢乐的气氛还没有完全消逝。“将军刎其头”,则是欢乐的直接原因,也是宴会气氛由欢乐转为悲剧的转折点。

下面六句,写宴会结束后的情况: “惊风起燕台,滹沱咽不流。”“风”和“雨”本是自然现象,这里用“惊风”比喻战乱,“咽不流”表示战乱连绵不断。诗人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男儿得死所,其重如山丘。”“死所”指死亡的地方,“重如山丘”形容男子汉要为国家效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这两句是说:男子汉应当为国捐躯,死后名垂青史,永垂不朽,比泰山还重。“白刃若春风,功名非所求。”“白刃”比喻锋利的武器,“白刃若春风”,意思是像春风一样温暖。诗人用反衬法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只求一死而已。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总结:“白刃若春风,功名非所求。”诗人用反衬法,表明自己的志向:我要像那春天温暖的风一样地死去,而不会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白刃”比喻锋利的武器,诗人用反衬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志向:我只愿象春风吹遍大地那样地死去,决不会贪图名利!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对宴饮作乐的描写和对宴饮作乐后的情景进行对比和反衬,突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憎恶的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