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自扶胥南,万里穷泱漭。
溟波接百川,倾泻多奇状。
潮从虎门出,势到沃焦放。
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
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
宫阙临扶桑,百王所禋享。
元气一吐吞,日月光相养。
混沌在中央,精华资酝酿。
咫石天河通,浮槎日来往。
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
渚边多织妇,微闻弄机响。
八月水益大,吾欲浮演漾。
槎从海若取,食须天吴饷。
倏忽至云汉,客星恣摩荡。
抚手笑黄姑,独处徒惆怅。

【注释】扶胥:指今广东新会县南的崖门。泱漭:水波浩渺广大貌。溟波:大海波澜。百川:泛指江河。沃焦:即沃洲,又名石城,在今浙江定海县东南。祝融:传说中的南方火神。阴墟:指南海中的神山名,一说为昆仑。天池:即东海,又称蓬莱、瀛洲或方丈、瀛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上仙山的总称。天命:天意所命。南海帝:指南海神。南岳:指南岳衡山。宫阙:宫殿。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大树名,亦称日出处。元气:这里指宇宙间的万物。日月光相养:太阳和月亮都互相照顾着。混沌:宇宙初开时的景象。咫石:形容距离很近。天河:天河,指银河。浮槎(chá):即木筏或船,泛指漂浮的木筏、船。云汉:银河。客星:指流星。黄姑:即黄鹄,一种鸟。

【赏析】《虎门观海作》是一首咏叹南海的诗歌。此诗写南海奇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堪称佳作。全诗从“朝自扶胥南”,到“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再到“吾欲浮演漾”等句,诗人运用多种比喻,极力刻画南海的壮丽景色。

第一首诗描写南海之景,先从“朝自扶胥南”开始。扶胥是古代南方的地名,这里指南海。诗人从早晨出发,一直走到南海尽头,看到万里无垠、茫茫一片的大海洋。第二句“溟波接百川,倾泻多奇状”,继续描写南海的壮阔景色。大海波澜起伏,与百条江河相连,倾泻下来的景象千姿百态。第三句“潮从虎门出,势到沃焦放”,写潮水从虎门涌出,直冲到沃焦岛,势不可挡。第四句“祝融在阴墟,天池正相向”,写火神祝融藏在阴墟里,而天池则与它相对。第五句“天命南海帝,来从南岳上”,说上天命令南海的神主宰一切,是从南岳来的。第六句“宫阙临扶桑,百王所禋享”描绘了南海的神主庙宫阙高耸在扶桑树上,历代帝王都来这里祭拜。第七至九句描写南海的壮丽景象和神秘传说,如“元气一吐吞,日月光相养”、“混沌在中央,精华资酝酿”、“咫石天河通,浮槎日来往”。这些诗句描绘了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第十句“丈夫朝饮牛,牛口吐溟涨”写渔民出海捕鱼的情景。第十一句“渚边多织妇,微闻弄机响”,写海边妇女们忙碌地纺织。第十二句“八月水益大,吾欲浮演漾”描绘了八月时节海水更加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第十三句“槎从海若取,食须天吴饷”写渔夫乘坐木筏去捕鱼,需要天吴供给食物。第十四句“倏忽至云汉,客星恣摩荡”描述渔夫乘坐木筏迅速到达天空的云汉,自由自在地在星空中遨游。最后两句“抚手笑黄姑,独处徒惆怅”,诗人看着独自飞翔的黄鹊,感叹自己的孤独。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南海的壮丽景色和神秘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