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天下雄,气盖世兮乃无终。王以天下兮三让,不然汉高无大风。
一让兮不杀沛公,鸿门不追至军中。始驱除兮终拱手,禅授之德真重瞳。
再让兮不都关中,天府捐弃咸阳宫。故乡彭城不忍舍,鸿沟为界来相攻。
三让兮不渡江东,江东吴越地未空。八千子弟倘复起,夫差句践霸可同。
江涛怒兮水倒立,大野吹兮多落枫。时不利兮骓一蹶,天之亡我命当穷。
死生与虞同一命,蛾眉血兮溅衣红。王多情兮不负季,视季亦与虞兮同。
还定三秦忽失约,季负王兮季非忠。不杀义帝季亦杀,三军缟素欺愚蒙。
英雄岂必皆好信,势便逐利如转蓬。三杰不言复雠事,董公遮道计殊工。
吴芮不杀王不服,弑君之贼乃有躬。义帝无后汉不立,汉之寡恩诚不聪。
英雄成败两不义,谁言天授非人功。吁嗟,谁言天授非人功。

力拔山兮气盖世,王以天下三让疑。
不杀沛公鸿门后,始驱除终拱手时。

江涛怒兮水倒立,大野吹兮多落枫。
天之亡我命当穷,死生与虞同一命。

还定三秦忽失约,季负王兮季非忠。
弑君之贼乃有躬,义帝无后汉不立。

英雄成败两不义,谁言天授非人功。

诗意解析:

第一段:

  • “力拔山兮气盖世”:形容项王的英勇无比,力量强大到足以撼动大山。这里的“拔”和“盖”都传达出极强的动作和影响。
  • “王以天下兮三让”:项王在取得天下后,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长远考虑,选择放弃对权力的追求。这里的“让”字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远见。
  • “不然汉高无大风”:如果不采纳项王的建议,汉朝可能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这句话强调了项王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第二段:

  • “一让兮不杀沛公”:项羽没有因为刘邦是自己的臣子而杀掉他,而是选择了宽容。这显示了他的仁慈和宽容的性格。
  • “鸿门不追至军中”:即使有机会杀死刘邦,他也选择了不这么做,保全了刘邦的性命。
  • “始驱除兮终拱手”:从开始的驱逐刘邦到最终的接受,项羽的转变显示出他对形势的判断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第三段:

  • “江涛怒兮水倒立”:描述了江水的愤怒和动荡,暗喻项羽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 “大野吹兮多落枫”:大地上风吹落叶的景象,反映出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天之亡我命当穷”:表达了项羽对命运的无奈和接受死亡的态度。

第四段:

  • “还定三秦忽失约”:项羽曾经承诺要统一中国,但最后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 “季负王兮季非忠”:指责项王背叛了自己的誓言,没有真正为国为民着想。
  • “弑君之贼乃有躬”:指出那些杀害君王的人中,也有真正的凶手。

第五段:

  • “义帝无后汉不立”:如果义帝没有后代,汉朝就不会成立。这句话强调了正义和继承的重要性。
  • “英雄成败两不义”:无论英雄的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说是正义的行为。这反映了作者对正义的复杂看法。
  • “谁言天授非人功”:质疑所谓的天命是否真的是人力所能及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项羽一生的回顾,展示了他的英勇、智慧、仁爱、决断和悲剧性的命运。通过对项羽性格和决策的深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整体上,《乌江吊项王》不仅是对一个英雄人物的颂扬,更是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