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寻真景,湖山正夕阳。
秋波含佛塔,城市隔林塘。
衣振风回舞,帆开鸟共翔。
沿流住溪曲,舟子未须忙。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首描绘钱塘江风景的诗,首句“何处寻真景”,点明题旨,表明要寻找真景。“湖山正夕阳”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钱塘江边,看到夕阳西下,映照在波光粼粼的钱塘江上,景色非常美丽,因此他感到十分惬意。第二句“秋波含佛塔”,是诗人由眼前美景生发出来的联想,钱塘江口的六和塔,巍然耸立于江心,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这不禁使诗人想起了佛家所说的“舍利弗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第三句“城市隔林塘”,写的是钱塘江口的景象,钱塘江流经杭州市区,两岸高楼大厦林立,把远处的山林分隔开来。第四句“衣振风回舞”,是诗人由“城市隔林塘”联想到的,由于钱塘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江上的船只常常被风吹得左右摇摆,好像衣服一样。第五句“帆开鸟共翔”,“帆开”指船帆张开后顺风而行,“鸟共翔”指帆船顺风行驶,船帆鼓满风时,像飞鸟一样高高地飞翔。第六句“沿流住溪曲”,是诗人由“帆开鸟共翔”进一步联想到的,钱塘江水蜿蜒曲折,江边有曲折的小道,诗人想沿江边的小道继续前行。最后一句“舟子未须忙”,是诗人由“沿流住溪曲”进一步联想的结果。钱塘江边小道上有卖水果、蔬菜的农民,他们忙碌地叫卖着,但诗人觉得并不需要赶路,可以慢慢欣赏沿途风光。
【答案】
译文:
哪里寻找真景?湖山正好夕阳。
秋水涟涟含塔影,市街隔林水湾。
衣衫飘飘随风起,帆船高扬随鸟翻。
顺着流水到山湾,船夫不必太慌忙。
赏析:
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一○八四年)七月一日,时年作者四十二岁。当时作者任杭州通判。这首诗就是作者沿着钱塘江游览时写下的。
第一句“何处寻真景?”点出全诗主旨。所谓真景,就是自然景色。这里诗人以“何”字开头,意在强调自己对真景的追求。第二句“湖山正夕阳。”紧承上句而来。诗人站在钱塘江畔,面对夕阳斜照下的青山绿水,心中顿觉豁然开朗。此时此地,正是游兴大发之时。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何处寻真景,湖山正夕阳!”两句诗。
第三句“秋波含佛塔。”诗人由眼前景色生发联想。钱塘江口的六和塔矗立在江心,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佛家的教义中常说:“舍利弗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里诗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认为眼前的佛塔仿佛是佛祖所留,而佛祖所留下的真景也就是眼前这美丽的自然景象。
第四句“城市隔林塘。”诗人又从眼前的景色生发联想。钱塘江流经杭州市区,两岸高楼大厦林立,把远处的山林分隔开来。这里的“林塘”指的是山中的树木和流水。诗人用“隔”字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景象。
第五句“衣振风回舞”,诗人由“城市隔林塘”联想而来。由于钱塘江水面宽阔,水流湍急,江上的船只常常被风吹得左右摇摆,好像衣服一样。这里,诗人用“衣”字巧妙地表现了江面上船只的动态。
第六句“帆开鸟共翔”,诗人由“衣振风回舞”联想而来。帆船顺风而行,船帆鼓满风时,像飞鸟一样高高地飞翔。这里,诗人用“鸟共翔”形容帆船的飞行姿态。
最后一句“沿流住溪曲”,诗人由“帆开鸟共翔”联想而来。钱塘江水蜿蜒曲折,江边有曲折的小道,诗人想沿江边的小道继续前行。最后一句“舟子未须忙”,是诗人由“沿流住溪曲”进一步联想的结果。钱塘江边小道上有卖水果、蔬菜的农民,他们忙碌地叫卖着,但诗人觉得并不需要赶路,可以慢慢欣赏沿途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