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云忽忽散溪头,偃仰寒梢露屈虬。
却把幽香埋腊雪,独留清梦在罗浮。
瘦筇又挂千峰月,秃笔初回两眼秋。
仙鹤不来冬夜永,道人何处倚江楼。
【题解】
此为咏梅诗。诗人以梅花自况,表达了自己对清高、坚贞不渝品格的向往之情。全诗意境高远,格调清新,语言凝炼,富有情韵。
【注释】
阴云忽忽散溪头:形容天色忽然转晴。
偃仰寒梢:屈曲盘旋的枝干。
腊雪:指冬季的积雪。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省增城市东北。
瘦筇:瘦长的竹竿。筇,一种竹子。筇挂千峰月,指用一枝瘦竹撑着明月。
秃笔:指毛笔。初回两眼秋,指刚写完秋天的景物。
仙鹤不来冬夜永:意谓仙人不来,冬天的夜晚可以延长,也比喻人长寿。
【赏析】
这首咏物诗,是诗人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贬谪江陵时所作。当时诗人已过花甲之年,故有“道人”之称。诗人在江陵时,常登临罗浮,欣赏那里的自然美景,并写下了《罗浮山十二首》组诗,其中就有一首《题梅》。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首句“阴云忽忽散溪头”,写天放晴的情景。“忽忽”二字,状出阴云散去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溪头”即江陵县城附近的长江边。“偃仰寒梢露屈虬”,写江边的梅花。“偃仰”,即弯曲,形容树枝随风而动,似有曲折之态。“寒梢”指梅树的枝条,因梅花开在冬末春初,故称寒梢。“屈虬”,即盘曲的虬龙,这里用以形容梅花枝干的形态。“寒梢露屈虬”,既写出了梅花枝干的姿态,又暗示了梅的坚韧品格。
二句“却把幽香埋腊雪”,是说梅花的香气浓郁,能掩盖住寒冬的严寒。“幽香”,指梅花散发出来的香味。“腊雪”是指寒冬时节飘落下来的雪花。“埋”字,不仅写出了梅花与冬雪相争高下之意,还暗用了晋代王徽之的故事,表现了他不顾主人的盛情邀请,毅然离去,只身南下的高尚气节。“独留清梦在罗浮”,这是全诗的主旨。“清梦”,即美好、纯洁的梦想。“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增城县西北。诗人曾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先后三次到过罗浮山,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诗篇。这两句意思是说:梅花虽然凋谢,但它那幽香依然留在寒冬的雪中;我虽不能像梅花一样凌寒盛开,但还能留下美好的梦想在罗浮山上。这既是对梅花品格的赞美,也是诗人自我精神境界的写照。
三、四句“瘦筇又挂千峰月,秃笔初回两眼秋”,是说诗人又用一枝纤细的竹竿支撑着满月,刚刚结束了秋天的景色。“瘦筇”,即细长的竹竿。“千峰月”,指月光映照着千峰万壑。“秃笔”,这里指诗人用笔挥洒自如,写出了秋天的景象。“初回两眼看秋”,是说诗人刚刚写完了秋天的景物。“眼”,在这里作动词使用,表示目光所及之处。
五、六句“仙鹤不来冬夜永,道人何处倚江楼”,是说因为仙鹤不来,所以冬天的夜晚可以延长;而诗人现在正靠在江楼上。“仙鹤”,指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神鸟。传说它们不食人间烟火,常来人间游玩。“冬夜永”,即冬天的夜空长。“道人”,指道士或僧人。“倚江楼”,即站在江楼上,这里暗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以咏梅为主,但诗中的梅花并非实指,而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在江陵时,常登临罗浮山,欣赏那里的自然美景。他在诗中多次写到罗浮山的美丽景色,如“遥知三峡雨,碧草生罗浮”,“罗浮山上白云闲,清旦凭高一望间”,“罗浮山下有孤舟,烟波浩荡来无边”等等。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出自于诗人之手。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对自己在罗浮山生活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罗浮山美丽景色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