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甍碧瓦照南阳,争羡明禋有此堂。
对越每加临上帝,孝思时或见先王。
斋居四面存箴警,宗社千年共寿昌。
磊落高楼咸显庆,昔人何事独流芳。

【注释】

保和堂:唐高宗李治的避暑宫。南阳:今河南登封县东南,是嵩山脚下的一个县份。明禋(yīn):指举行祭祀大礼。对越:指皇帝临朝。帝:天帝、上天,这里指皇帝。孝思:孝顺之心。箴警:箴言,警句。宗社:本指封建时代帝王所建的社稷坛,这里借指国家。磊落:形容气势宏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所作《奉和初秋应制》,诗中有“昔人何事独流芳”一句颇为著名。诗人认为,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修建此堂,是为了显示其功德而建,而如今李治又为唐玄宗李隆基修筑此堂,也只是为了显示他的功业。因此,他认为这种做法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全诗以议论为主,但语言平易流畅,明白如话,体现了初唐诗歌的特色。

诗中开头两句写唐高宗为唐玄宗修建保和堂的壮丽景象:朱红的屋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碧绿的瓦片映衬着美丽的南阳。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建筑的雄伟壮观,而且表现出唐高宗对唐玄宗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第三句中的“羡”、“有此堂”表达了唐高宗的向往之情。第四句中的“对越每加临上帝”则表达了唐高宗对自己身份的自豪感。第五六句则描绘了唐高宗在保和堂内斋居时的情景:四周墙壁上悬挂着警示的箴言警句,国家得以长久昌盛。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昔日的英明君主为何只能留名千古呢?这种感慨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敏感度,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语言平易流畅,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感情。同时,它也体现了初唐诗歌的特色,即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观念,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