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名驰,雄心尚可知。
南阳三顾合,风云四海垂。
当其躬耕时,菽水欢自贻。
何意出云萝,驱征在汉陲。
辛勤定荆益,涕泪六出师。
勋庸虽未竟,天地为辛悲。
凛凛英风逝,悠悠百代思。
怅望遥相接,长歌梁甫词。
【注释】
诸葛:指诸葛亮。南阳三顾:指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表示要请他去辅佐自己治理国家。躬耕:亲自耕种田地以自给。菽(shū):豆的古称。水:指菜汤。云萝:指云雾缭绕的山岭。征:出征。定荆益:平定荆州、益州等地。师:军师。辛悲:辛酸的悲。凛凛英风逝:形容英勇气概消逝了。悠悠:遥远。
【译文】
诸葛亮大名远扬,雄心壮志仍然可知。
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才见到他,天下风云都在他掌握之中。
当他亲自耕作时,菜汤都成了他的享受之物,自己还很高兴。
何曾料到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他在汉地建立功业。
他辛勤地平定荆州和益州,眼泪流了六次去参加军队。
他的功勋未完成,但天地为之悲伤。
英勇气概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人们永远怀念。
遥望与古人相接,长歌吟诵《梁甫》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歌颂。诗人在《咏史》组诗的第一首中就提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这两句是对诸葛亮崇高品格的概括性描述。“垂宇宙”,是说诸葛亮的大名传颂千古;“遗像肃清高”是说他留下的遗迹十分高尚,后人仰慕之至,不敢轻慢。诸葛亮是蜀汉开国元勋,一生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事迹为后人所景仰。诗人通过这首诗来赞颂诸葛亮的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
首联两句写诸葛亮的名声之大以及他仍保持着的雄心壮志。“大名驰”即声名远播。“尚可知”则表明诗人认为尽管诸葛亮的声名已经传遍四海,但他那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的抱负却依然存在,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有所减退。
颔联两句写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的情景以及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历史事实。这里所说的“南阳三顾”,是指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曾经三次前往隆中拜访。“风云”喻指天下形势变幻莫测,而诸葛亮却能在其中把握大局,为后世所敬仰。“躬耕”则是诸葛亮为了专心致志于政治事业,辞去了朝廷中的官职回家亲自从事农业劳动。这一举动表明了他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性格特征。
颈联两句写诸葛亮隐居期间的田园生活以及他对这种生活的满足感。“菽水”即豆汤,是当时贫苦人家用来养家的粗茶淡饭。“欢自贻”则表明诸葛亮在隐居生活中过着宁静安逸的生活,并从中得到满足和享受。他虽然身处偏僻之地,但却怡然自得,心情舒畅。
尾联两句写诸葛亮出山后的辉煌战绩以及他为人民所作的牺牲。诸葛亮出山以后不久便平定了荆州、益州等地,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劳累过度,他最终积劳成疾,病逝在军帐之中。“驱征”指出兵征战,“在汉陲”则表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朝边境地区才得以结束。“辛勤”二字表达了他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涕泪”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操劳至死时的悲壮情景。
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串联起来,展现了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形象。通过对诸葛亮的颂扬,诗人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