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窗前返照明,槟榔树下晚凉生。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砧捣素声。
”`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一
鹦鹉窗前返照明,槟榔树下晚凉生。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砧捣素声。
注解:
- 鹦鹉:一种鸟名。
- 灯前:即“窗前”,指室内的窗户前。
- 返通“返照”,意为阳光反射。
- 槟榔树:植物名,果实可食,皮可入药。
- 清江:一条清澈的小河,可能是诗人所在之地附近的河流。
- 砧:石制或竹制的乐器,用于敲击以发出声音。
- 素声:白色丝线编织的声音,这里泛指清脆悦耳的琴声。
- 赏析:本诗描写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鹦鹉窗前,明亮的阳光照射进来,与窗帘形成明暗对比;在槟榔树下,夜晚的微风带来了一丝凉爽。一位女子洗浴之后,沿着清澈的小河离去,留下了不断响起的秋砧声和悠扬的琴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二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注解:
- 白罗衫:白色细密的丝织品制成的衣衫。
- 乌纱帽:黑色的帽子,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
- 泠腮:清凉的水声,这里形容江水流动的声音。
- 赏析:本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忙碌而有序的生活状态。他们身着白色细密的衫衣和黑色的帽子,坐在驿站内,静静地聆听着周围的人们谈论着什么。这种交流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方式。诗中的“齐声说泠腮”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琐事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动作、表情和周围环境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的日常风貌,以及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三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玉盘荐豆寒无热,金杯酌酒醉还醒。
注解:
- 玉盘荐豆:用玉盘盛放豆子,通常用于招待宾客或祭奠死者。
- 寒无热:形容食物冷而没有热气。
- 金杯酌酒:用金杯盛放的美酒,通常用于宴请贵宾或庆祝节日。
- 赏析:本诗进一步描绘了士女们在驿站中的日常生活情景。虽然天气寒冷,但他们仍然穿着轻薄的衣物,围坐在驿站内,享受着美味的食物和美酒。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富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玉盘荐豆寒无热”与“金杯酌酒醉还醒”相呼应,既表现了食物的温度变化,也暗示了人们的情感起伏。这种情感的起伏与生活的冷暖相交织,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动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整首诗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情感的描述,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四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砧捣素声。
注解:
- 女郎:指年轻的女子。
- 清江:清澈的小河,可能是作者所在之地附近的河流。
- 砧:木制或石制的乐器,用于敲击以发出声音。
- 捣:用力击打。
- 素声:白色丝织品编织的声音,这里泛指清脆悦耳的琴音。
- 赏析:本诗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清江边,一位年轻女子洗净了身体,然后顺着小河的方向离去。她的背影消失在远方,只留下了不断响起的秋砧声和清脆的琴音。这些声音仿佛是自然界的乐章,与女子离去的身影相映成趣。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诗中的“不断秋砧”与“清江”相呼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女子离去后留下的空寂和哀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对人物行为、自然环境和音乐声音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感悟。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五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砧捣素声。
注解:
- 齐声:众人一起说话或唱歌。
- 泠腮:清凉的水声,这里形容江水流动的声音。
- 赏析:本诗继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驿站内,士女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围坐在一起,听着大家共同吟唱或议论。这种场景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氛围,也传达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理念。诗中的“齐声说泠腮”与前面的“坐听齐声说泠腮”相呼应,强调了众人一起参与讨论或唱歌的重要性和效果。这种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使得驿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音乐和歌唱艺术的重视和追求。整首诗通过对人物行为、环境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的日常风貌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六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砧捣素声。
注解:
- 赏析:本诗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白罗衫”、“乌纱帽”等词语的多次出现,强化了士女们的高贵身份和优雅气质,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女性服饰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中的“齐声说泠腮”与“白罗衫称乌纱帽”相互呼应,既表现了人们对于音乐和歌唱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也表达了他们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此外,诗中的“女郎浴罢清江去”与“不断秋砧捣素声”相呼应,描绘了一幅女子沐浴后沿着江流而去的画面,以及江边不断响起的秋砧声,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的生活风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仰。
珥江驿口占八首·其七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白罗衫称乌纱帽,坐听齐声说泠腮。
女郎浴罢清江去,不断秋砚捣素声。
注解:
- 赏析:本诗继续描绘了士女们的生活场景,通过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白罗衫”,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同时,诗中的“齐声说泠腮”与前文的“白罗衫称乌纱帽”相呼应,展现了人们在一起讨论或唱歌时的热情和团结氛围。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和谐氛围和人文关怀,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驿站中士女们的生活风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信仰。
珥江驿口占八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