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满空林月满山,无诗堪笑老方干。
洞云晚散龙眠稳,松露秋高鹤梦寒。
贺老鉴湖先赐敕,陶公彭泽早辞官。
他年分我半间屋,待向芝峰绝顶安。

【注释】

①芝峰:指庐山南麓香炉峰,又名匡山。唐白居易诗:“香炉峰下白云端,夜听松风晓看山。”月夕次韵:即以“月夕”为题作诗。性元上人:即慧林性元禅师(768—846),江西南昌人,唐代高僧。足成茶溪:据《宋高僧传》卷五载,惠远大师在浔阳江口结庵居住,与陶渊明同游,陶渊明曾送其一钵茶,惠远大师将茶叶研成末后泡饮,陶渊明赞叹说:“此茶真得味地,名‘虎丘茶’。”

②无诗堪笑老方干:意谓自己没有好诗可吟咏。方干:唐代诗人,字子羽,又字前乡,今安徽和县人。

③洞云晚散龙眠稳:指慧林禅师的禅定功夫。龙眠山:在安徽省宣城市境内,是佛教圣地之一。

④松露秋高鹤梦寒:意谓秋日的松露清冷,使高卧的仙鹤也难以入梦。鹤梦寒,指仙鹤高飞,而梦中却感到寒气袭人。

⑤贺老鉴湖先赐敕:意谓贺知章(贺老)当年被唐玄宗召见于鉴湖时,曾得到朝廷的诰授。

⑥陶公彭泽早辞官:意谓陶渊明曾辞去彭泽令。陶公: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文学家。

⑦他年分我半间屋:意谓他年我愿为僧人,分给他一座寺院住。分我半间屋,指分给僧人半个院落居住。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与慧林性元的对句之作,也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月夕”为题,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禅宗的向往之情。

首句“风满空林月满山”,写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与慧林性元对句的情景。风满空林,形容山谷中的清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月满山巅,则描绘了皓月当空的美景,使人陶醉其中。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是在月圆之夜,又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氛。

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对禅宗的向往之情。“无诗堪笑老方干”,意谓自己没有好诗可吟咏。方干,唐代诗人,字子羽,又字前乡,今安徽和县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无奈和自嘲,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禅宗的向往之情。他希望像方干那样,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摆脱世俗的纷扰。

第三句“洞云晚散龙眠稳”,“龙眠山”指的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的庐山。这句诗描绘了洞云在黄昏时分渐渐消散的景象,同时突出了龙眠山的宁静与稳定。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四句“松露秋高鹤梦寒”,“松露”指松树的露水,象征着清净高洁的品格。而“鹤梦寒”则意味着仙鹤高飞,梦中却感到寒气袭人。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也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最后一句“贺老鉴湖先赐敕”,意谓贺知章当年被唐玄宗召见于鉴湖时,曾得到朝廷的诰授。而“陶公彭泽早辞官”,则是指陶渊明曾辞去彭泽令。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了解,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希望像陶渊明那样,能够远离红尘,过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月夕”这一主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向往之情以及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喜爱。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但能够如此深刻地表达出来,却是非常难得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