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巷寡尘鞅,端居念幽独。
幸此儒林英,回车访茅屋。
真意各忘形,为我留信宿。
鸡黍亦相欢,何须厌粱肉。
晚秋天宇澄,露下气已肃。
携手步空庭,悠然见佳菊。
岂谓淡无姿,幽贞谐所欲。
展席面芳丛,开樽荐醽醁。
醉来发长吟,聊以写心曲。
渊明千载人,相期继遐躅。

城西宴集分韵得菊字

委巷寡尘鞅,端居念幽独。

幸此儒林英,回车访茅屋。

真意各忘形,为我留信宿。

鸡黍亦相欢,何须厌粱肉。

晚秋天宇澄,露下气已肃。

携手步空庭,悠然见佳菊。

岂谓淡无姿,幽贞谐所欲。

展席面芳丛,开樽荐醽醁。

醉来发长吟,聊以写心曲。

渊明千载人,相期继遐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城西宴集时所作,以“菊”为题的一首诗。整首诗以菊为主题,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高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

第一句“委巷寡尘鞅”,描绘了城中街道的景象,尘土飞扬,车马喧嚣,人们忙碌奔波。这一句为全诗奠定了一个繁华喧嚣的背景。

第二句“端居念幽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远离都市的喧嚣,独自居住在乡村,远离了世俗的纷扰。

第三句“幸此儒林英”,表示庆幸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充满学问和智慧的环境中。这里的“儒林”指的是古代的学者们聚集的地方,他们共同研究学问,互相交流思想。而“英”则是指杰出、出众的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者们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回车访茅屋”,描绘了诗人回到乡下,拜访老朋友的情景。这里的“茅屋”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象征着简朴和朴素的生活。诗人与朋友们相聚一堂,畅谈学问,共度时光。

第五句“真意各忘形”,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物质利益和世俗观念的限制,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第六句“为我留信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他感激朋友的热情款待和挽留,愿意留下过夜,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

第七句“鸡黍亦相欢”,描述了宴席上丰盛的食物和欢乐的氛围。鸡黍是古代的一种食物,代表着简朴和朴素。而“相欢”则表明了人们在美食面前共享快乐,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第八句“何须厌粱肉”,表达了诗人对饮食的看法。他认为梁肉这样的美食虽然美味可口,但并不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享受应该是内心的满足和喜悦,而不是外在的奢华和享受。

第九句“晚秋天宇澄”,描绘了秋季的景色。天空晴朗,大地宁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这一句进一步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氛围。

第十句“携手步空庭”,描绘了人们携手走在庭院中的情景。这里的“空庭”意味着空旷的庭院,没有其他杂物和噪音的干扰。人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行走,不受拘束。

第十一句“悠然见佳菊”,描绘了人们在庭院中观赏菊花的景象。菊花在秋日里盛开,色彩鲜艳,香气四溢,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在欣赏菊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力。

第十二句“岂谓淡无姿”,表达了诗人对菊花淡泊名利、高洁脱俗的赞赏。菊花虽然颜色淡雅,但它的姿态却非常优美,有一种清雅脱俗的美。诗人认为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第十三句“幽贞谐所欲”,表示菊花的品质与自己的追求相符。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菊花一样,拥有高尚的品质和纯洁的心灵,不被世俗所污染。

第十四句“展席面芳丛”,描绘了诗人展开席子,让席子覆盖到花丛中的情景。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美丽和香气四溢的特质。

第十五句“开樽荐醽醁”,描述了宴席上准备酒的场景。酒杯被打开,香醇的美酒被斟满了酒杯,与菊花一起享用。这一句展现了宴席的热闹和欢愉的氛围。

第十六句“醉来发长吟”,描绘了诗人喝醉后发出的长吟声。这一句表现了诗人饮酒后的放纵和放浪不羁的性格,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放的情感。

第十七句“聊以写心曲”,表达了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他用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将内心的喜悦和感慨融入文字之中。

最后两句“渊明千载人,相期继遐躅”,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和承诺。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陶渊明那样坚守初心,不为世俗所动,继续前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