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万灶绕城坳,礼重亲耕指近郊。
丰稔早占种稑种,泰和端叶地天爻。
弄田何足论钩盾,劳燕真看出大庖。
诏许三农瞻日表,不须前蒲纛拥梢。
【注释】
弘治纪元戊申:指明孝宗弘治元年,即1488年。
侍从亲耕:皇帝亲自到田中耕种。
籍田:古代天子祭祀后,在藉田上耕种以祭先农。此处指皇帝亲耕藉田。
用程学士韵:程学士,即程敏政,当时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与李东阳同为文渊阁大学士,故称“程学士”。
壬戌:农历年干支纪年,戊申、壬戌为同一天,故称“同日”。
貔貅:古兽名,比喻勇猛的军队。
万灶:指军队数量极多。
礼重:重视。
近郊: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稑(chí):一种谷物,也称为荞麦。
泰和:天地间和谐之气。
端叶:草木的叶子端正。
地天爻:指八卦中的地天卦,是《易经》中的一种卦象。
弄田:管理田地。
钩盾:官署名,负责皇家园林的修整和管理。
劳燕:劳累的燕子。
大庖:大厨。
蒲纛(dào):古代军中用的遮阳物。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皇帝亲耕藉田的诗。弘治元年二月十三日,皇上御驾亲耕籍田以示敬天法祖、躬行俭德之意。此诗即是应和之作。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歌颂皇帝的圣德和躬耕之盛况,并表达了对国家富饶、社会安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的前六句描写皇帝亲耕的情景。诗人首先描写皇帝亲自到田间劳作的情形。“貔貅万灶绕城坳”,形象地描述了皇帝所带领的军队浩浩荡荡,如同万军包围着城池一样,显示出皇帝的威严。接着,诗人又描述了皇帝在耕作时所表现出的庄重态度。“礼重亲耕指近郊”一句,既写出了皇帝亲自耕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又突出了皇帝对农业的重视。然后,诗人又描绘了皇帝耕作时的盛况。“丰稔早占种稑种”,意思是说皇帝的农田丰收,农民们早早地开始耕种庄稼,希望获得更多的收成。最后,诗人又描绘了皇帝耕作时的盛况。“泰和端叶地天爻”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皇帝耕作时所表现出的和谐之气,同时也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间四句则是诗人对皇帝亲耕藉田的赞美之词。诗人首先描述了皇帝在耕作时的表现。“弄田何足论钩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在耕作时的表现如何,已经无需再过多地评价了。然后,诗人又描绘了皇帝所带领的军队。“劳燕真看出大庖”,意思是说皇帝的辛勤劳作,让人真的能够看出他的用心良苦。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皇帝所带领的军队。“诏许三农瞻日表”,意思是说皇帝的命令允许人们仰望他的身影,从而表达出了皇帝的威严和崇高地位。最后,诗人又描绘了皇帝所带领的军队。“不须前蒲纛拥梢”,意思是说皇帝不需要用蒲草做的旗帜来保护他的安全。这里,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皇帝的仁爱之心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和爱护。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作品。它以皇帝亲耕藉田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皇帝的赞美和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富饶、社会安定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