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写画似参禅,不向他人被里眠。
生公堂前点头石,天平山上白云泉。

【注释】

吟诗写画似参禅:吟诗和写画都要像参禅那样专心。吟诗指作诗,参禅指打坐参悟禅理。被里眠:在被子里睡觉。

生公堂前点头石:相传南朝梁代僧人僧伽斯(生公)曾在此讲经,听众中有一人瞌睡,生公便将石头敲了一下,表示制止,因此后人称此石为“点头石”。

天平山上白云泉:天平山有泉水叫白云泉,相传是晋代高僧竺道生所发现,故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咏物七绝组诗《杂题画景三十一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全诗三句,第一句以“吟诗写画似参禅”起兴;第二句写参禅人不向别人求取睡眠之机;第三句借典出古迹来说明诗人的清心寡欲,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

诗以“吟诗写画”开篇,用“似参禅”点明题旨,表明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精深理解。“吟诗”,即写诗、作诗,这是作者的艺术修养;“写画”,就是绘画,这又是作者的专业。“吟诗”与“写画”都是文人雅士所从事的活动,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绘画,它通过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能从文字中想象到画面,从而产生美感。“吟诗”与“写画”都要求作者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这种修养又必须通过长期的修炼才能达到。所以,诗人在这里用“似参禅”来形容自己对于“吟诗写画”的理解和追求,既表明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真态度,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艺术境界。

诗人笔锋一转,写自己虽然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成就,但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更加谦虚地要求自己,不要向别人讨教什么秘诀或经验。“不向他人被里眠”一句,是说不要向他人乞求睡眠的机会,意思是说不应向别人讨教睡眠的方法。这里的关键是“被里眠”这个词语,古人睡觉用的被子叫做被褥,这里指的是睡觉的用具。由于“吟诗写画”是一种精神活动,所以不需要像人一样的休息。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或启示。

诗人以“生公堂前点头石”和“天平山上白云泉”两句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清心寡欲。这两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桓南郡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声势严赫。见猎人从华阳津陆道,虽风烟富贵,然独往欣欣。以为太师故无人继和,欲诣江陵。江陵许事,乃遣人要之。云:‘府目下太师已驰义沟外。’桓闻大惊,废车游观走。”据《世说新语·排调》:王右军(王羲之)诣谢太傅(安)问:“顾长康久不作书画?”答曰:“贤今可得略,高足固自有在。”王右军遂在谢家留宿月余日。后来有人问其原因,答曰:“当时不及图识,且此亦微嫌相妨耳。”可见“点头石”是一处风景胜地。而“白云泉”则出自《宋书·隐逸传》:“白云溪有神祠,俗呼为白云庙,晋高僧释法安所立。”《太平寰宇记》卷九八引唐张文规《江南野录》说:“天平山顶有泉,谓之白云泉。”这两处地名都是佛教圣地之一。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的清心寡欲,是因为他认为这些地方都是修行的好地方,而自己则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不需要他人的指点和帮助。

每句七个字,句式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优美。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后两句写诗人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体会和心得。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独特见解和体验,以及他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