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逢击絮,遂为鞭尸人。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豪杰与婵媛,万年共一尘。
清淮映古庙,月明空沄沄。
安能闾市上,复问哀王孙。

漂母祠

子胥逢击絮,遂为鞭尸人。
“子胥”指的是伍子胥,他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伍子胥逃亡到楚国时,受到楚平王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太宰。然而,他后来却因不满楚平王的专权而被诬陷并被杀害。这里“击絮”可能暗示了他被迫流亡至淮河流域,并在淮河边上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淮阴遇漂母,终亦去亡秦。
“淮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交界处。伍子胥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名为“漂母”的妇女。据传,这位妇人是一位贫困的寡妇,她曾以卖食为生。伍子胥在逃亡中饥饿难耐,于是向这位妇女求助。妇人慷慨解囊,将食物送给了他的儿子。后来,伍子胥终于逃离了楚国,投奔到了吴国。

豪杰与婵媛,万年共一尘。
“豪杰”是指那些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而“婵媛”则形容女子貌美。这里的“婵媛”可能是对那位慷慨施舍给伍子胥的妇人的尊称。伍子胥虽然最终离开了楚国,但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他感叹自己与那个美丽而善良的妇人一样,都将成为尘埃,随风飘散,难以留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伍子胥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他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大臣沦落到逃亡者,最后甚至成为了亡国之君吴王夫差的臣子。然而,无论他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勇敢的心。诗中的“豪杰与婵媛”一句,既表现了伍子胥的坚韧不拔,也表达了他对那个善良妇人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富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