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币神君殿,祈灵太乙坛。
愿均一雨施,遍洒万方宽。
月映觚棱直,风生碧树寒。
感恩惭补报,忧思浩无端。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九月十五日作。当时他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舍人,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主持编纂《神宗实录》。
第一句“奏币神君殿”中的“奏”字在这里是指献祭。“神君殿”是供奉神祇的大殿,这里指的是皇帝在神宗皇帝的灵位前献祭。“祈灵太乙坛”中的“太乙”是道教的神仙名号,这里指的是祭祀太乙神的地方。“祈灵太乙坛”指的是皇帝在太乙神前进行祭祀祈祷。
第二句“愿均一雨施”中的“均”字在这里是指公平、公正。“一雨施”指的是希望雨水能均匀地降临到每一个地方。这里的“雨施”可以理解为“赐予”。整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皇帝能够公平地赐予每一寸土地雨水,让它们都能得到滋润。
第三句“遍洒万方宽”中的“方”字在这里是指地方。“万方宽”可以理解为“使天下都变得宽广”。整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皇帝能通过赐予雨水的方式,使天下各地都变得更加宽广。
第四句“月映觚棱直”中的“觚棱”是指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元素,形状像棱角。“月映”可以理解为月亮照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月光照射在觚棱上时,它的线条显得格外清晰。
第五句“风生碧树寒”中的“碧树”是指绿色树木。这里的“风生”可以理解为风吹动。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当风吹过绿色的树木时,树木会显得格外清凉。
第六句“感恩惭补报,忧思浩无端”中的“感恩”是指感激之情。“补报”可以理解为报答。“无端”是指没有缘由、无缘无故的样子。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因为感激皇帝的恩赐而心怀愧疚,同时又因为担忧国家的未来而感到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通过对皇帝献祭神明、祈求雨水、赐予大地以滋润、照耀明月、吹拂碧树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反映了自己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