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何妨近市廛,直于太古溯先天。
至文亦自元从质,大雅谁教独尚玄。
外扰不令纷俗虑,内观无自染尘缘。
东溟月上西窗白,正是先生稳坐禅。
【注释】
吴学士先生:指吴越王钱弘佐,字希文。他曾任杭州刺史,故称“吴学士”。白楼:吴学士在西湖边建的别墅。太古:道家语。先天:指《易经》。至文:至善之文。元从质:本于自然。大雅:指古代儒家经典。玄:指深奥的道理。外扰:外界干扰。纷俗虑:纷繁杂多的思想。内观:内心观察。无自染尘缘:不被世俗所污染。东溟:东海。西窗:西边的窗子。禅:禅宗。
【赏析】
此诗题写于诗人晚年归隐后,隐居杭州西溪的别墅里。
第一首以“心远”开头,说“心”与世俗距离遥远,却与市廛接近,说明心与物的关系是相对的、变化的,不能绝对化。接着以“直于太古溯先天”为第二句。这两句都是就“心”来说,意思是说“心”要像太古那样纯真,像先天那样纯正,才能达到“心远”的境界。
第三、四两句是说“至文”“大雅”,也和世俗不同。“至文”“大雅”都指儒家经典,它们本来都是质朴的、自然的,所以作者认为,只要保持这种质朴、自然的状态,就达到了“心远”的境界。
接下来两句是说“外扰不令纷俗虑,内观无自染尘缘”。这里所说的“外扰”与“内观”是指人的内心活动,“纷俗虑”与“染尘缘”是指人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即世俗思想。这里的意思是说,只要不为外界干扰,就能不受世俗思想的影响,保持内心的清净。
最后两句是说,只有当“心”与“物”的距离拉开以后,才能进入“心”与“物”合一的境地。这里的“境”指的是佛教所说的“禅境”,“正坐”是禅宗的一种修炼方法,意谓端坐在禅室里静修。
第二首以“至文亦自元从质”开头,意思同第一首的“至文亦自元从质”,只是用词略有不同:“直于太古溯先天”换成了“至文亦自元从质”。“元”在这里是开始的意思,“质”是质朴的意思,意思是说,至善至美的文章也是从质朴开始的,而其质朴又源于自然,因此作者提倡回归自然。
第三句接上一句,意思是说,至善至美的文章,虽然源于自然,但并不是说它完全等同于天然,而是强调其质朴性。
第四句承接上一句,意思是说,如果只追求文章的自然性,而不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那就失去了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句承上启下,意思是说,只有既追求文章的自然性,又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
第六句承接上一句,意思是说,真正优秀的作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那些平庸的作品,则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最后两句是说,只有当“心”与“物”的距离拉开以后,才能进入“心”与“物”合一的境地。这里的“境”指的是佛教所说的“禅境”,“正坐”是禅宗的一种修炼方法,意谓端坐在禅室里静修。
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通过写诗人归隐后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宁静心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