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金须陶冶,美玉藉雕琢。
二用苟弗良,不若矿与璞。
张君西江彦,赋性甚温朴。
读书三十年,雄剑敛霜锷。
朅来贡明廷,奉檄专教铎。
行食松江鲈,去听华亭鹤。
吾邦号多士,济济见荦卓。
君行谅无恧,于道乃先觉。
皋比仰师模,披襟分唯诺。
訚訚讲唐虞,肃肃陈礼乐。
案牍无俗劳,衣冠有真乐。
虽乏官资崇,得免名号浊。
公相岂不贵,赋命有厚薄。
势分何足言,食禄要无怍。
方今崇文教,君去勿落莫。
明秋期奏功,得士当倍作。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送张君分教华亭诗”表明这首诗是送给张君的一首送别诗,主题是关于教学和教育。

第二句“良金须陶冶,美玉藉雕琢”意味着好的材料需要通过磨练才能变得完美,就像玉石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一样。这句话也暗喻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练与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成长。

第三句“二用苟弗良,不若矿与璞”则是说如果使用的材料不好,不如将其当作矿物或璞石,即不要浪费资源。这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第四句“张君西江彦,赋性甚温朴”描述了张君的性格特点,他温和朴实。这为下文的师生互动埋下了伏笔。

第五句“读书三十年,雄剑敛霜锷”则描绘了张君刻苦学习的情景,他的学识如同锋利的剑,但为了不伤害他人,他选择了收敛锋芒,体现了谦逊和低调的品质。

第六、七句“朅来贡明廷,奉檄专教铎”则表达了张君现在被朝廷任命为教师,专门负责教化民众。这里的“铎”是指古代的铜钟,用来报时,也比喻教师的作用。

第八至十句“行食松江鲈,去听华亭鹤”描绘了张君离开家乡前往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里的“鹤”也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第十一句“吾邦号多士,济济见荦卓”则是在夸赞当地的学者众多,其中一些人已经达到了卓越的水平。这里的“荦卓”意味着卓越不凡。

第十二句“君行谅无恧,于道乃先觉”则是在祝愿张君在教育的道路上能够先行一步,成为引领众人的智者。这里的“恧”意为羞愧,表示张君没有因为这次离别而感到羞愧。

第十三句“皋比仰师模,披襟分唯诺”则描绘了学生们对老师充满敬意的场景,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披着衣襟聆听教诲。这里的“皋比”指的是祭祀时使用的礼乐器具,象征崇高的师德。

第十四句“訚訚讲唐虞,肃肃陈礼乐”描绘了老师在讲解唐尧、虞舜的故事时,严肃而庄重地讲授古代的礼仪和音乐。这里的“訚訚”意味着态度和顺,与“蔼蔼”(形容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相似。

第十五句“案牍无俗劳,衣冠有真乐”则表达了老师在工作中不沾染世俗的烦劳,保持自己的清正廉洁。这里的“案牍”指的是官府文书。

第十六句“虽乏官资崇,得免名号浊”则是在说明虽然老师没有显赫的官职,但他却能够保持清白的名声,不受污名的玷污。

第十七句“公相岂不贵,赋命有厚薄”是在反问是否所有的官员都如此高贵,暗示即使是地位高的官员,他们的待遇也是由皇帝决定,不能强求。

第十八句“势分何足言,食禄要无怍”则是在劝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权势,而是要心安理得地接受俸禄。这里的“祚”意为福气,与“傲”相对。

最后两句“方今崇文教,君去勿落莫”是鼓励张君在离开之后也要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不要因为暂时的离别而沮丧或消沉。这里的“落莫”意味着失意和沮丧。

这首诗通过赞美张君的教育贡献和个人品质,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张君未来前途的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