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里忽一村,十里忽一邮。
行行历重山,长途邈悠悠。
惟兹乡土异,山田已微收。
村墟颇萧条,深林叫钩辀。
况闻多寇盗,逢人肆虔刘。
兹邑实鼎建,劫掠始得休。
阴云黯然至,林木深已幽。
大雨忽滂沱,泥涂满行辀。
仆夫款柴扉,请此盍少留。
咄嗟行路难,怅然增烦忧。
《东乡》
东乡
廿里忽一村,十里忽一邮。
行行历重山,长途邈悠悠。
惟兹乡土异,山田已微收。
村墟颇萧条,深林叫钩辀。
况闻多寇盗,逢人肆虔刘。
兹邑实鼎建,劫掠始得休。
阴云黯然至,林木深已幽。
大雨忽滂沱,泥涂满行辀。
仆夫款柴扉,请此盍少留。
咄嗟行路难,怅然增烦忧。
注释:
⑴东乡 :县名,属江西。
⑵廿里 忽 :二十里间。
⑶邮 :驿站,古代传递军政文书的交通枢纽所设的地方。
⑷重 :重重叠叠。
⑸长途 :长途跋涉,形容道路遥远。
⑹惟 :只。
⑺兹 :这,指代东乡。
⑻山田 :山地农田。
⑼山村 :农村。
⑽萧条 :荒凉,冷落。
⑾钩辀 :古乐器,形似曲尺,用木制,有柄可执。
⑿虔刘 :掠夺财物,抢劫。
⒀兹邑 :这个县城。
⒁鼎 :三足两耳的礼器,这里指国都。
⒂劫掠 :抢夺抢劫。
⒃阴云 :乌云密布的天空。
⒄林木 :树木和竹林。
⒅滂沱 :雨大而急。
⒆行辀 :车轴。
⒇款 :推门。
二十一、二十二句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冬所作,当时诗人流寓在江西,他看到家乡被安史乱军占领后,人民生活困苦,于是写下了这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首联“廿里忽一村,十里忽一邮”,写自己从家出发到离家最近的一个村子时,才走了二十里地;再走十里路,便到了下一个村落,可见路途遥远。“忽”字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颔联“行行历重山,长途邈悠悠”,“行行”二字写出了诗人一路走来艰难跋涉之状;“重山”二字则写出了诗人一路上要翻越重重山峰之艰辛。“邈悠悠”写出了诗人一路遥遥无期之愁思。
颈联“惟兹乡土异,山田已微收”,写诗人来到家乡,看到家乡的景象与往日不同,山地上的庄稼已经收获了一部分,只是由于战乱,收成不好。“微收”一词既写出了农民辛勤劳动后的收获,也写出了战争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山田已微收”,既照应了前面所写的“廿里忽”、“十里忽”等词,又引出下面的内容,使诗歌结构紧凑、严谨。
尾联“村墟颇萧条,深林叫钩辀”,写诗人来到家乡,看到的是一个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和深林中传来的鸟叫声,进一步衬托出战争给家乡带来的创伤和破坏。“况闻多寇盗,逢人肆虔刘”,诗人还听到当地百姓说,近来有很多盗贼盘踞在这里为非作歹,连遇到的人都大肆抢劫。“兹邑实鼎建,劫掠始得休”,诗人感叹地说:这个县城实在是国家灭亡的象征,只有当外敌入侵、战乱不断的时候,老百姓才能喘口气。诗人以“劫掠始得休”来表达自己对安史叛军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尾联“阴云黯然至,林木深已幽”,描写了诗人在回家途中所看到的景象。乌云密布的天空笼罩着大地,山林一片阴暗,诗人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进一步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痛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深深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