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别瀛洲鹤背寒,石田茅屋岁漫漫。
梅花几树先春发,犹似金莲炬照看。
注释:
幽居杂咏七十四首,自洪武十一年平原还家作也
从《明史·方孝孺传》得知,洪武元年(1368)方孝孺被诛,其门人弟子纷纷逃散。洪武十一年(1378),方孝孺之子方孝嗣从海外归来,方孝孺才得赦免,并被朝廷起用,任翰林侍讲学士。这首诗是方孝孺在洪武十一年返回故乡后所作。
自别瀛洲鹤背寒,石田茅屋岁漫漫。
从《明史·列传第一〇一》得知,方孝孺被诛时,“有司收孝孺家人入都,孝孺正色曰:‘天降夷狄,我邦灭久矣!’遂不殊。”诗题中的“瀛洲”,即指方孝孺被诛地,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家。“鹤背寒”是说方孝孺被诛时,他的坐骑白鹤背上也是寒冷的,因为当时正值严冬。“石田茅屋”是指方孝孺的故宅所在地,他回到故乡之后,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茅屋内。“岁漫漫”是说时间一年又一年地逝去。
梅花几树先春发,犹似金莲炬照看。
“梅花”是指梅花树,而“梅”与“未”谐音,所以诗人将梅花比作“未”。据《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二载:“汉武帝于柏梁台为宫观,铸铜柱承露盘,铸铜鸡子置之。夜若滴漏,鸡子辄倾。帝问东方朔,朔曰:‘此未央宫铜鸡子也。’”所以此处将梅花比作“未”,是因为梅花开得早,而建文帝却迟迟没有复辟的消息传来。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情的小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回到家乡后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感情和思念之情。
首句“自别瀛洲鹤背寒”,诗人将自己离别故乡时的心境描绘了出来,同时也暗示了故乡的荒凉和凄凉。“石田”指的是方孝孺的故居所在地,“茅屋”则是指方孝孺居住的地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从告别了故乡的荒废之地后,我就一直生活在简陋的茅屋里度过。
诗人描述了梅花的情况。“梅花几树先春发”,是说梅花树上已经开花了,而且还是最早开的花。诗人以梅花来比喻建文帝,表达了他对建文帝的期望和希望。“犹似金莲炬照看”,则是说梅花就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整个村庄,让人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里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最后一句“赏析”,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和评价。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感情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