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并辔,十载让先鞭。
牍岂三千奏,樽惭五石坚。
山河供雪涕,岁月入霜颠。
为忆曾夫子,酬知意惘然。
【诗句释义及翻译】
- 当年曾并辔,十载让先鞭。
- 并辔:指骑马时并肩而骑。
- 让先鞭:让出车马的先导位置,比喻退让或不争。
- 牍岂三千奏,樽惭五石坚。
- 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 三千奏:形容文书很多、繁琐。
- 樽惭五石坚:用五石杯(容量约五升)装酒,表示饮酒量小,惭愧自己喝酒不多。
- 山河供雪涕,岁月入霜颠。
- 山河:指国家或民族。
- 雪涕:因哀伤而流泪。
- 霜颠:形容头发花白,比喻年迈。
- 为忆曾夫子,酬知意惘然。
- 为忆曾夫子:为了怀念过去的老师。
- 酬知意惘然:报答老师的教诲,内心感到迷茫和困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苏宇霖离去后的思念之情。全诗共四句,每句都充满了情感和哲理。
第一句“当年曾并辔”,回忆了过去与苏宇霖并肩同行的日子,那时他们共同进步,共同前进,没有争执,也没有争先。这里的“并辔”既指并肩同行,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默契与和谐。
第二句“十载让先鞭”,则表达了诗人在十年的时间里让贤于苏宇霖,不再争夺领导地位。这里的“让先鞭”意味着退让、谦让,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气度。
第三句“牍岂三千奏,樽惭五石坚”,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感叹自己的学问不如苏宇霖,用“牍”来形容文书之多、内容之繁复,用“五石坚”来比喻自己饮酒量的少。这些描述既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差距,又反映了诗人的谦逊和自省。
第四句“山河供雪涕,岁月入霜颠”,则是对诗人自身命运的感慨。他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悲伤,泪水化作了雪花;岁月催人老去,白发已至霜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最后一句“为忆曾夫子,酬知意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怀念过去的导师,想要报答他的恩情,但内心却感到迷茫和困惑。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的回忆、现在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它既是对过去友谊的追忆,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