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能几日,不觉渐成寒。
风景他乡异,梅花两地看。
渡江人欲倦,临水路偏难。
尚笑絺衣在,听砧夜向残。

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张弼的《渡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下面是这首诗:

别来能几日,不觉渐成寒。
风景他乡异,梅花两地看。
渡江人欲倦,临水路偏难。
尚笑絺衣在,听砧夜向残。

翻译与注释:

首联“别来能几日,不觉渐成寒”,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短短数句,勾勒出一幅离别之苦和季节变迁的画面。

颔联“风景他乡异,梅花两地看”,则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情感,描绘了诗人身处异地,面对不同的风景和感受着两地的梅花,增添了孤独和思乡的情绪。

颈联“渡江人欲倦,临水路偏难”中,“渡江人欲倦”形象地展现了行人在渡江时的疲惫和艰辛;“临水路偏难”则表达了诗人行走在江边道路上的艰难。

尾联“尚笑絺衣在,听砧夜向残”,以轻松的言辞收尾,尽管生活艰苦,诗人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笑声来对抗生活的艰辛,体现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赏析与背景:

张弼(约1630——约1715),字子高,号石樵,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一生坎坷,但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同时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渡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渡江途中的所见所感,无论是自然的景致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被诗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特别是“风景他乡异,梅花两地看”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寂与无奈,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对于家的渴望与对故乡温暖的向往。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起承转合清晰,语言简练而不失深意,是张弼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张弼的艺术风格,还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