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别路遥,音尘寂寂度先朝。
颇疑望气依南国,犹有啼痕泣旧辽。
侯霸素痴仍是昔,景差能赋为谁招。
越台春好蘼芜长,驷马何时重过桥。
诗句:记得当年别路遥,音尘寂寂度先朝。
译文:回想起当年分别时的道路多么漫长,彼此之间的音容消息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注释:本诗中,“绣错河山忽半分”指的是诗人在回顾过去的历史时,发现国家的命运如同一幅精美的刺绣图案一样,被分割成两半,充满了悲伤和哀愁。“却从相见惜离群”表达了尽管面临分离的痛苦,但仍然珍惜与友人的相聚时光。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陈邦彦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回忆和思考。通过对“绣错河山”这一意象的使用,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复杂感受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通过“音尘寂寂度先朝”和“却从相见惜离群”两句,诗人传达了一种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但仍珍视旧日友情的情感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个人的记忆和感慨,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诗句:颇疑望气依南国,犹有啼痕泣旧辽。
译文: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能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凭借望气术来预知未来,但心中仍然保留着那些曾经为国捐躯者的悲痛痕迹。
注释:本句中的“望气”是指古代的一种占卜术,据说可以通过观察人的气色或气味来预测未来。而“南国”和“旧辽”则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地区:南方和东北地区,这两个地区在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
赏析:此句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通过“颇疑”一词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然而,紧接着的“犹有啼痕泣旧辽”描绘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对过去牺牲的纪念和对国家历史的尊重。诗人可能通过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意以及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诗句:侯霸素痴仍是昔,景差能赋为谁招?
译文:侯霸一直都很天真烂漫,他的性格似乎从未改变,而景差能够吟诗作赋的能力也让人感到惋惜,因为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注释:“侯霸”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其天真烂漫的个性闻名;“景差”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以其出色的文采和诗歌创作能力著称。
赏析:本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两位文人个性和才华的赞美。诗人通过使用“素痴仍是昔”来表达侯霸的性格始终如一,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而“景差能赋为谁招”则表达了对于景差未能获得足够关注和机会的遗憾。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不同时代文人命运的同情和对文化传承的关切。整体而言,这些诗句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文化理解和对传统文人命运的关怀。
诗句:越台春好蘼芜长,驷马何时重过桥?
译文:春天的景色如此美好,越台上的长满了蘼芜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到那驷马经过的桥梁?
注释:“越台”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或者是某种特定的建筑;“蘼芜”是一种草本植物,常用于形容春天的气息;“驷马”指的是四匹马拉的车,通常用来象征尊贵和权力。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来引发读者的遐想。诗人以“春好”来形容越台的美丽,而“蘼芜长”则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的景象。最后一句“驷马何时重过桥”则表达了一种期待和怀旧的情绪,诗人可能在这样的场景下回忆起过去的重要时刻,或是期盼着未来某一时刻与故人重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