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昂藏愧此躯,褐衣徒步一迂儒。
未能健翮随鸿鹄,谁与修弧射狂胡。
忧国独馀填海恨,著书何异徙山愚。
盈廷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
【注释】
疏草成:写自己对国家的忧虑。疏:指奏疏,向皇帝进言的书信。
七尺昂藏愧此躯:身高七尺,却感到惭愧。昂藏:指身材高大。
褐衣徒步一迂儒:穿着粗布衣服,步行着去拜访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未能健翮随鸿鹄:不能像鸿鹄(大雁)一样高高地飞起。健翮:翅膀强健有力。
谁与修弧射狂胡:谁能像我一样用弓矢射杀敌人?修:同“须”,必须。弧:指弯弓。狂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忧国独馀填海恨,著书何异徙山愚:只有我一人在为国担忧,就像《后汉书》上记载的,有人因担心国家危亡而自杀,死后身体化作一座高山,这种忧虑是多余的。
盈廷此日多长策,为问刍荛定有无:满朝大臣中,有谁能提出一些有效的治国之策?刍荛:指砍柴的人,泛指老百姓或普通人。
赏析:
这首《咏史》诗作于元和四年(809),诗人在长安时所作。全诗四句,每句六字,语短意深,含蓄蕴藉,耐人咀嚼。
首句“疏草成”,点明了题旨。“疏草”是指给皇帝写的奏章,“成”是完成的意思。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虽身处朝廷,但却无建树、无所作为的愤懑心情。
第二句“七尺昂藏愧此躯”,以“昂藏”形容身材高大,以“愧”字表达自己的自惭形秽之感。“褐衣”、“徒行”、“迂儒”则表明了自己不求升迁、安贫守节的志趣。“未得奋其羽翼,而望鹏抟九天”,既表现了诗人的谦逊,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抱负。
第三、四句“未能健翮随鸿鹄,谁与修弧射狂胡”,“健翮”是强健有力的翅膀,“鸿鹄”是天鹅,“修弧”即修长的弓箭,“狂胡”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诗人说:“我不能像天鹅那样飞向蓝天;谁与我一道,用弓箭射杀那些侵略我国北方边疆的敌人呢?”诗人虽然胸怀壮志,但现实却是“忧国独馀填海恨”,只能“徙山愚”(见《后汉书·郭太传》),所以发出“谁与修弧射狂胡”的悲鸣。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全诗的总结。前一句“忧国独馀填海恨”,是说除了自己外,其他臣子都在忧愁国事,唯独自己却要为国家承担忧愁。后一句“著书何异徙山愚”,是说写史书和做学问,又有什么意义呢?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自己政治上的无能为力的失望情绪。
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炼,含义深刻,耐人寻味。